尊老敬老是我國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漢字中就有著深刻的體現。甲骨文中的“壽”字,就是由“老”和“已”組成,蘊含著對長者的尊敬與祝福,它象征著生命的長久與安康。
《尚書·洪范》指出,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壽”是排在最前面的。古人對長壽的崇尚,體現在了紋飾和器物上。像青銅禮器上的蟠螭紋和云雷紋,用盤繞的龍蛇和旋轉的云雷圖案,象征天地循環和永恒的生命力。漢代畫像磚里的西王母和仙桃,把長生不老的愿望,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桃子形象,讓人感覺“永生”似乎觸手可及。唐代織物上的對雉(成對野雞)紋樣,通過對稱重復的圖案,暗示生命周而復始、不斷延續。
當抽象紋飾難以完全承載人們的期盼時,具象化的壽星神祇應運而生。古人崇拜星空,周朝就有了祭祀壽星的儀式。《通典·禮典》中有記載:“周制,秋分日享壽星于南郊。”壽星也就是南極老人星,《史記索隱》中司馬貞寫道:“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經秦漢天人感應思想淬煉,逐漸褪去了單純的天文屬性,開始將壽星的形象擬人化了,《漢樂府·長歌行》中有寫道:“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可以看出描寫的“壽星”騎著白鹿,短發、長耳。后來又增加了手杖,《后漢書·禮儀志》有記載,年滿七十者被授予玉杖,八十、九十者更有加賜,玉杖以鳩鳥為飾。直至宋代《太平御覽》所載“壽星祠,祀老人星,繪以仙桃、神鹿”,標志著壽星的形象完成從星官到人格神的蛻變。(摘自《南方日報》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