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架車村位于廣西桂林市興安縣溶江鎮北,緊鄰千年古靈渠南渠和泉南高速公路,因村內曾有的五架水車而得名。據記載,清朝乾隆年間,為解決地勢高于靈 渠 的 灌 溉 難題,村民在南渠附近建造了五架水車,將渠水引入農田,村名由此而來。這五架水車歷經百年風雨,成為村莊發展的歷史見證,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被現代灌溉技術取代。村名不僅承載著農耕文明的智慧,更蘊含著“釘釘子精神”的堅韌傳統 —— 村 民 曾 用 鵝 卵 石 鋪 就 “ 釘 子路”,便利商旅通行,至今仍被傳頌。
五架車村以“誠信文化”為核心,形成了獨特的鄉風文明。村民趙德新種植葡萄二十余年,堅持無公害種植,拒絕使用激素和膨大劑,以品質贏得口碑,“誠信葡萄”成為村莊的金字招牌。村里還通過“一約四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規范村民行為,倡導節儉養德,遏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陋習,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十星級文明戶”等典型,推動孝老愛親、重義守信之風。此外,清廉建設融入日常,村民家門口懸掛家訓牌,如“遵紀守法,勤勞致富”,以家風促黨風、正民風。
五架車村以葡萄產業為支柱,引進“陽光玫瑰”“妮娜皇后”等優質品種,成立明鑫種養專業合作社,通過“黨員帶群眾”模式推動產業升級。2024年,全村種植葡萄1300畝(86.67公頃),五架車村葡萄電商銷售額突破5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8萬元。依托葡萄園和靈渠文化,村莊打造“葡萄采摘節”“鄉村歌手大賽”等文旅活動,吸引游客打卡水車模型、綠道步道等景觀,形成“農旅結合”新業態。
五架車村同心文化長廊(圖源:文明桂林)五架車村通過“專班分區劃片+黨員設崗定責+群眾主動參與”的“3+”模式,積極開展拆除舊房、改造房屋立面、建設污水處理站和管網等工作,新增綠化面積3 0 0 0平方米,打造“三微”小景點85處。黨員帶頭成立志愿拆幫隊,村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形成長效保潔機制,村莊獲評“廣西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
從五架水車到誠信葡萄,從古樸村落到鄉村振興示范村,五架車村以黨建為引領,以文化為根基,以產業為引擎,實現了“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華麗蛻變。千年靈渠畔,這座村莊正以嶄新的姿態,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