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已延宕三年多,雙方早日實現全面停火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殷切期盼。
3月中旬以來,先是烏方表示接受美方提出的與俄方停火30天的建議,俄方也同意有條件地結束與烏方的敵對狀態,接著俄美領導人舉行電話會談,同意俄烏停止沖突將從對能源基礎設施停火開始,再接著美俄烏代表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就落實停火問題舉行談判。俄烏之間似乎和平曙光乍現。
分析人士認為,推動俄烏停火有著深層需求,實現雙方部分停火存在較大可能性,但俄烏要達成全面停火仍面臨重重障礙。俄烏和平前景依然云遮霧罩。
推動停火具有深層需求
關于俄烏實施臨時停火的提議是美方于3月11日在沙特舉行的美烏會談中首次提出的。隨著美俄烏開始磋商落實停火事宜,國際社會開始審視實現俄烏停火的可能性。
從歷史上看,實現停火是許多雙邊武裝沖突走向終結的前一階段。如今,俄烏沖突已進入第四年,給國際局勢帶來嚴重動蕩,大多數國家都希望這一沖突早日結束。俄烏沖突中的交戰雙方和最主要的相關方美國,客觀上都有推動停火、結束沖突的深層需求。
特朗普再次就任總統后,美國新政府對俄烏沖突立場發生重大變化,并將促成俄烏停火作為其最緊迫的外交課題。
從國內政治需求來看,首先,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多次承諾要迅速結束俄烏沖突,甚至曾表示能在24小時之內實現這一目標。當時,他作出這一承諾主要是為了爭取部分選民手中的選票。其次,入主白宮后,特朗普希望盡快推動俄烏實現停火,以兌現他的競選承諾,同時向選民展現他的外交斡旋能力,維持其在國內的支持率。據報道,美國迄今已向烏克蘭提供了約1750億美元的援助,而自己卻面臨著經濟疲軟、債務高企等問題。如果推動俄烏實現停火,特朗普可以把援烏資金省下來用于國內基建和實施減稅等方面。此外,明年美國將舉行國會中期選舉,特朗普希望通過實現俄烏停火減少他所屬的共和黨黨內在援烏問題上的分歧,加強黨內團結,同時抵擋民主黨以援烏議題為由對共和黨發起的攻擊,爭取使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獲勝。
從全球戰略調整來看,美國近年來將中國視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在特朗普政府看來,繼續與俄方對抗并不符合美國的核心利益,而中國在科技、經濟等領域的崛起,是美國更需要面對的現實。特朗普政府認為,俄烏沖突如果持續下去,將不利于美方阻止中俄走近。如果實現俄烏停火,美國可以將更多的軍事、財政和外交資源投入到印太地區。此外,從去年參加總統競選期間到今年再次就任總統后,特朗普在外交事務方面多次表現出孤立主義傾向,特別是他不愿過多地介入歐洲安全事務,認為美國不能再為保障歐洲安全而虧損自身利益。
對烏克蘭而言,俄烏沖突對其造成的傷害是全方位的。烏經濟在沖突中遭受嚴重打擊,不僅增速放緩,而且通脹持續攀升;戰火還嚴重摧毀了電網、天然氣管道等能源基礎設施,導致電力供應經常中斷、多個行業運行困難。此外,沖突還使上千萬人流離失所,大量勞動力逃到境外躲避戰火。更重要的是,烏軍目前在戰場上明顯處于劣勢,不但在東部地區頻頻丟失重鎮,而且在庫爾斯克戰場也面臨被徹底擊潰的危險。此外,烏軍在戰斗中嚴重依賴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武器供應,但隨著特朗普政府上臺,美國對烏武器供應面臨不斷減少,甚至隨時可能中斷的危險,而歐盟國家軍事裝備生產能力不足,可向烏方提供的軍援畢竟有限。面對戰場現實和外部環境變化,早日結束沖突,對烏是一種深層需求。
就俄羅斯而言,這場沖突同樣在經濟、軍事、外交方面給其帶來巨大壓力。由于受到西方嚴厲制裁,俄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去年其GDP增速雖有所回升,但通脹率依然居高不下,民眾生活成本持續攀升。在軍事上,盡管俄軍基本控制了烏東四州(即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州、盧甘斯克州、扎波羅熱州、赫爾松州)等地,也基本奪回了被烏軍占領的庫爾斯克領土,但綿延的戰火耗費了政府大量財力,軍費開支驚人。西方向烏軍提供的武器裝備在較大程度上對俄軍構成了壓力。由于3000億美元海外資產被西方凍結并且受到西方多輪制裁,俄高新技術武器儲備難以滿足戰場的持續需求。此外,盡管國內政治、經濟和安全形勢保持總體穩定,但長期沖突畢竟會導致男性人口減少和民生資源被擠占,社會上難免會暗流涌動。若沖突長期拖延下去,民眾可能會質疑特別軍事行動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盡早達成停火、結束沖突對俄方來講也是有需求的。
停火之路存在重重障礙
圍繞美方提出的停火建議,俄烏雖然都表示同意,但雙方不同之處在于,俄方的“同意”是有條件的。俄總統普京3月13日表示,俄方同意與烏方結束敵對狀態的提議,但前提是停火能夠帶來長久和平,并消除引發烏克蘭危機的根源。
由此看來,烏克蘭希望先實現全面停火,再商討持久和平方案,而俄羅斯認為不能將這兩個進程分開,所有問題都應在一項協議中解決。分析人士認為,也許俄烏在能源基礎設施領域實現部分停火是可能的,但實現全面停火非常困難,因為涉及全面停火的問題很多,其中至少三個問題解決起來非常棘手。
領土歸屬問題是雙方最難解的死結。經過艱苦戰斗,俄羅斯目前有效控制了烏東四州等地。這些被俄方控制的領土的歸屬已成為雙方停火進程中的頭號問題。烏總統澤連斯基多次表示,領土歸屬問題是“紅線”,烏方不會承認被占領土屬于俄羅斯。可見,烏方不會輕易放棄這些領土主權。另一方面,俄羅斯也不可能放棄以巨大代價換來的既得利益。對于這一問題,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務卿魯比奧先后都表示,為了結束沖突,烏方可能不得不放棄部分領土。但這個問題到底如何化解,仍無從知曉。
未來安全保障是另一大難題。由于嚴重缺乏互信,俄烏對戰后安全保障各有考量。俄羅斯要求烏克蘭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約,以此獲得安全保障,而烏克蘭則希望加入北約或得到類似安全保障承諾。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的基本主張是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針對法國、英國等提出的在戰后向烏克蘭派遣“歐洲維和部隊”的設想,俄方已表示堅決反對。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說,烏克蘭不得有任何外國軍事存在,以任何名義在烏方部署別國武裝部隊都是絕對不可接受的,如果有,那么俄方將以一切可用手段作出回應。
推動俄烏停火還有一個障礙,即美歐立場差異。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對俄烏沖突的立場發生顯著變化,與歐盟的固有立場產生巨大差異。美國傾向于減少甚至停止對烏軍事援助,以促進烏方與俄方的和談,而歐盟卻出于對歐洲未來安全的考慮,決定追加對烏方的軍援。可以看出,美歐基于自身利益正在進行博弈,美方想通過推動停火達到自己的各種目的,而歐洲既要維護與美國的盟友關系,又想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增強自身話語權。美歐的立場差異和復雜博弈增加了實現俄烏停火的難度。
實現停火前景云遮霧罩
愿望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雖然實現全面停火對俄烏雙方乃至其他有關方面來說都有深刻需求,但各方在如何實現全面停火這一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能否彌合分歧、達成共識,取決于各方是否愿意作出妥協。眼下,作為主要斡旋方,美國正在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繼續磋商,磋商最終結果仍是未知數。
其實,除了前述三個主要障礙外,與全面停火本身直接相關的一些細節問題還有待解決。譬如,倘若雙方同意實施全面停火,那么由誰監控俄烏雙方在長約2000公里的戰線是否有違背停火協議的行動;在俄方已基本奪回烏軍占領的庫爾斯克部分地區的情況下,如何防止烏克蘭利用停火期進行強制動員和組織武器供應等。
毋庸置疑,圍繞全面停火問題,出于對各自利益的考量,美俄、美烏、美歐、俄烏以及俄歐之間仍在激烈博弈。美國的全面停火提議有可能獲得成功,也有可能最終流產。
如果美國此次促成俄烏全面停火,世界當前面臨的一大熱點將逐漸降溫,同時美俄關系將顯著改善,俄烏關系也將趨緩,俄歐、美歐關系也將出現新的調整,國際格局將呈現新的面貌。相反,如果美國此次提出的全面停火提議最終流產,促和失敗,那么其產生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
首先,全面停火提議流產意味著俄烏沖突將繼續,雙方將不可避免地蒙受更多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烏克蘭經濟社會將遭受更大破壞,俄羅斯也將繼續承受戰爭壓力和西方制裁。其次,美俄改善關系的步伐將放緩,甚至停止,不能排除美國強化對俄制裁,迫使其作出讓步的可能性。再次,烏克蘭會對美國失望,可能更仰仗歐洲國家提供的支持。歐洲國家或將不得不繼續為烏克蘭“輸血”,能源危機、難民問題等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同時,歐洲也可能加快戰略自主步伐,加強自身防務能力建設,減少對美國依賴,尋求自身安全和利益保障。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未來,對于俄烏來說,是早日實現全面停火、結束沖突,還是讓戰火綿延下去,事關本國的前途和命運。對國際社會來說,能否推動俄烏全面停火,找到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案,關乎世界穩定與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