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簡介
王德亮,山東濰坊人,中國美協會員、山東省美協理事、一級美術師,山東省文聯第十次文代會代表,曲阜師范大學、濟寧學院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濟寧市文聯副主席、濟寧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濟寧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濟寧市首批文化名家。其作品數十次入選國展,榮膺山東省“五個一文化獎”一等獎。
讀王德亮的繪畫《南園舊夢》,恍若置身其間,物我兩忘,給人以詩的享受和天籟般的寧靜。此畫作繪制的是他童年時期外祖母園子里的景象,而帶給觀者的卻是美的享受和寄托。從這個意義上講,王德亮的繪畫為我們構建了一所放逐心靈的精神家園。
王德亮生于鳶都濰坊,工作在儒鄉濟寧。其繪畫長于花鳥,旁及山水,工寫融合,精微雅致;其人儒生本色,坦率真誠,古道熱腸,君子風范。因了才高義重,在圈子里口碑極好,成為孔孟之鄉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說起花鳥畫的歷史傳承,王德亮如數家珍,這與他多年的學院滋養分不開。作為學院派畫家,扎實的畫理功底和對傳統繪畫技巧的精準把握,使得他的作品達到了“象形與會意、古澹與清逸、傳統與突圍”的辯證統一,創造出一種在藝術語言上“不悖于前人”,又“借古開今”的個性風格。
歷代名家大師均把“取其意氣,得于象外,重神似,輕形似”作為創作的自覺性追求,寓情以墨,寄心于情,創作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歷史畫卷,奠定了中國花鳥畫在世界美術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這方面,王德亮無疑是成功的。他謹守院體花鳥畫對形似和法度的嚴格要求,以一種精細入微的表述方式展現大自然之美,尤其是他的工筆花鳥致廣大盡精微,一樹之枝、一花之瓣,一草之葉、一鳥之羽乃至一蟲之須,都刻畫得“精致工巧”。但他深知,比工細更高級的東西是花鳥形象背后所孕育的生命意蘊,是畫家內在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映照。有了這樣的認識,他更加注重象形與會意的雙重構造。他筆下的花鳥不再是現實花鳥的狀物寫實,已然上升到對自然生命和人文情懷的探究和關愛。他以別具風格的藝術語言,表達著自己內心的堅守和純凈,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對花鳥世界的向往。
王德亮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古人入,從造物出,用古人之規矩抒寫胸中之塊壘,用古人之筆墨潤養腕下之畫品,可謂五雅皆具不染一俗,畫風典雅,文氣充盈,呈現古澹清逸氣韻生動之象。
他骨法用筆,取法乎上,嚴謹縝密,點虱得體;墨法、色法適意平和,拙而不果,雅而不滯,渾然成趣;線條簡潔明快,或疾或緩,落筆成形,充滿自信。達此境界,他的每一幅作品皆清香逸人,脫凡去媚,非屏息靜氣不得觀之。
王德亮作品的又一個顯著特點是文氣,特別是近年來的作品布局有法,行筆有本,云清風淡,含義雋永。他的文氣有別于當代新文人畫,而是傳承了有著深厚學養的傳統文人畫風格,在藝術學理上直取傳統花鳥畫精髓,在藝術感受上真切面向自然生命,在藝術表現上形成了藝術與文化的雙重構成,在藝術語言上以書卷氣與懷舊意蘊而別開生面。他有著強烈的藝術責任感和使命擔當,無論逆境還是順境都抱守初心,堅定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渴筆枯墨抒寫文人情懷,滿紙清逸洋溢文人心性。
王德亮的繪畫師古而不泥古,學古人兼重變化,在傳承中有創新。
他的創新在題材內容上,不是傳統文人畫所慣于描寫的花鳥魚蟲,而是以表現書齋儒香為主體的青花、金石、書畫、古器、盆景、杯盞、團扇、屏風等蘊含著文人情感本性的文物雅品:在構圖上以清供圖為主要表現形式,精思巧妙,別出心裁,獨樹一幟,又重法理講蘊藉,創新而不越矩;在藝術語言上,融花鳥、山水于一體,注重意境營造,體現人文情懷,筆墨更加清逸,寓意更加深邃;在繪畫技法上,熔雙勾、淡染、重彩、水墨、撞水、漬色、沒骨為一爐,顯示出別出心裁的特殊情調和意味。
總之,在從傳統形式向現代形式演變的過程中,王德亮獨辟蹊徑,形成了以儒雅為內涵,以人文為主體,以清供為表現手法,頗具時代特征又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