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出發,分析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有效的教學策略。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道德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古詩詞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文化自信,是當前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這就要求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注重古詩詞的機械記憶和背誦,忽視了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教學過程中多采用講解詞義、翻譯句子的傳統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探究和深入感悟的機會,導致學習興趣不高。教師過度關注知識點的講解,而忽視了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和精神內涵,使得教學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部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只注重字面意思的講解,對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重視不夠,未能深入挖掘詩詞中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內涵。這使得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古詩詞所反映的文化意蘊,也難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例如,在教學描寫自然景物的詩詞時,往往停留在對景物特征的描述上,而沒有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的審美情趣和對自然的態度。
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不夠緊密,未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導致學生對古詩詞產生距離感,難以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常常忽視了將古詩詞與現代生活建立聯系,使得學生感覺古詩詞是遙遠的、與自己無關的內容,影響了學習效果。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營造與詩歌內容相契合的教學情境。可以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創設自然景觀、人文場景等多維度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意境。例如,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個被圍墻環繞的古典園林圖景,讓學生在視覺上感受“春色滿園”的意境,再通過紅杏出墻的動態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生機勃勃之感。通過這種情境創設,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詩歌的藝術美和思想內涵。同時,要注意將情境創設與教學目標有機結合,避免形式大于內容。通過合理的情境創設,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傳統文化中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中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首先,要重視詩詞吟誦活動,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感受語言之美。其次,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討論交流、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再次,要注重藝術表現活動,如書法創作、繪畫表現等,讓學生通過藝術形式展現對詩詞的理解和感悟。這些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習效果,還能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
教師要善于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要素,包括傳統節日、民俗風情、人文精神等。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這些文化要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發掘鄉土文化特色,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此外,還要注意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學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故事導入、情境導入、問題導入等多種方式。重點要注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使古詩詞的學習更貼近現實,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導入設計要簡潔有效,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朗讀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把握節奏和韻律,體會語言的音樂美。在朗讀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引導他們理解字詞含義,感悟詩歌意境。可以采用個人朗讀、小組朗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加深理解和記憶。同時,要注意朗讀與情感體驗的結合,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
古詩詞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和空間。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詩詞朗誦比賽、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要注意課內外教學的有機銜接,形成系統的學習體系。同時,要積極引導家庭參與,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通過多方位的延伸和拓展,使古詩詞教學更加立體和豐富。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出發,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通過創設情境、開展活動、整合資源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同時,要注意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五一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