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問題解決思維的培養,難以滿足新時代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項目式探究課程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真實問題情境的設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對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思維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和教學實踐,深入探討項目式探究課程對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思維的影響,旨在為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項目式探究課程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主動探索構建知識體系。這一理念突破了傳統的“知識灌輸”模式,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建構性,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傳遞的結果,而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中主動建構的過程。
該課程具有明顯的問題驅動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特征。每個教學單元都圍繞特定的問題情境展開,通過系統的項目設計,引導學生完成從問題發現到問題解決的完整探究過程。課程結構靈活多變,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進行適當調整。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實地調查、成果展示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角色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通過精心設計的項目任務,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項目式探究課程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養了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問題意識。例如,在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讓學生自主發現并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通過持續的問題探究活動,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顯著增強。
在項目式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問題,建立問題解決的思路和策略。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形成完整的解決方案。經過反復實踐和驗證,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漸從簡單、零散向系統、科學轉變。研究表明,參與項目式探究課程的學生在邏輯推理測試中的表現明顯優于傳統教學班級的學生。
項目式探究課程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通過設計貼近生活的探究任務,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這種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還培養了其知識遷移能力。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情境時,能夠靈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教學實踐表明,經過項目式探究學習的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表現出更強的應變能力和創新思維。
教師應精心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情境,使學習任務具有真實性和挑戰性。在設計探究情境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便于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其次,問題要具有適當的難度,既要有挑戰性,又不能超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后,探究活動要具有開放性,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解決問題。
在項目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引導的“度”,既不能過度干預,又要及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可以通過設置關鍵性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思考;通過適時的啟發,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通過鼓勵創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同時,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做中學”“錯中悟”。
合作學習是項目式探究課程的重要特征。教師要善于組織小組活動,促進學生間的互助與交流。在分組時要注意異質性,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能夠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活動過程中,要明確每個學生的任務,避免出現“搭便車”現象。同時,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和貢獻。
項目式探究課程的評價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考試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的思維品質和問題解決策略。可以采用觀察記錄、作品分析、實踐操作等多種方式收集評價信息。同時,要重視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培養其反思意識和評價能力。
項目式探究課程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表明,該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思維能力。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改進教學設計,優化教學策略,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如何將項目式探究課程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如何更好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項目式探究教學,以及如何建立更科學的評價體系等問題,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解放路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