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3—2024年在寧夏農墾前進農場開展了12.0hm2稻田立體種養,有機稻谷產量達到7 105.5 kg·hm-2,養殖蟹種525 kg·hm-2,不計鴨(鵝)收益,稻蟹種養凈收益達1.906 萬元·hm-2,綜合種養效益較鹽堿地水稻單作模式提高55.8%。全面、系統地總結了鹽堿地稻-蟹-鴨(鵝)立體種養技術,為寧夏地區開展稻-蟹-鴨(鵝)立體種養工作提供技術借鑒。
關鍵詞:水稻;稻-蟹-鴨(鵝)種養模式;立體種養
中圖分類號:S181;S96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4X(2025)01-0071-04
doi:10.3969/j.issn.1002-204x.2025.01.012
近年來,作物產量的提高主要通過增加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投入來實現,這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使農產品質量下降、品質變劣[1-3]。采用稻-蟹-鴨(鵝)混合種養模式對化肥、農藥的使用限制較為嚴格,各生物之間依靠食物鏈關系維系稻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平衡性,該種養模式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稻田雜草及田間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4-5]。據統計,寧夏農墾前進農場(以下簡稱前進農場)常年種植水稻0.24 萬hm2,土壤鹽堿偏重,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可改善鹽堿地生態環境、提高稻田生產效益,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6-8]。2023 年,前進農場開展12.0 hm2稻田生態種養示范,有機稻谷產量達7 105.5kg·hm-2,養殖蟹種525 kg·hm-2,綜合效益比鹽堿地水稻單作模式提高55.8%。本文通過對鹽堿地稻- 蟹-鴨(鵝)立體種養技術的總結,進而制定前進農場稻-蟹-鴨(鵝)立體種養企業技術執行標準,為今后前進農場發展稻田綜合生態種養提供技術支撐[9-10],為職工增收開拓新路徑。
1 稻-蟹-鴨(鵝)田間工程建設
1.1 養蟹稻田選擇
前進農場土地資源豐富,灌排設施齊全,現有濕地面積約0.4 萬hm2,水源較為充足,水質符合漁業生產用水標準。具備稻-蟹-鴨(鵝)立體種養條件,養蟹稻田可選擇輕度至中度鹽堿地。
1.2 田間工程建設
1.2.1 修建環溝和暫養池
修建環溝:在稻田的四周利用原有田溝修建環溝,要求環溝頂寬為1.0 m,底寬為0.5 m,溝深為0.5 m,坡比為1∶1(圖1)。修建暫養池:利用稻田周圍有灌排條件的濕地或者廢棄魚塘等修建暫養池,要求中間淺(水深為0.5 m)、四周深(水深為1.0 m),面積不小于150 m2。
1.2.2 將田埂加高、加固
將面積為0.33 hm2 的稻田修建為一個河蟹養殖單元,在稻田周圍修建環溝,增設防逃設施。把環溝四周的田埂加高、加固,要求埂高為0.5 m,頂寬為0.6 m(圖1),埂一定要壓實夯牢,埂中不能留有縫隙,以免發生漏水和逃蟹而造成經濟損失。
1.2.3 建設給排水系統
進排水口要按照對角進行設置,每個養殖單元的進排水管口要設置嚴密堅固的防逃網。防逃網材料可選用紗網、鐵網等,水管內外要用紗網包好,網眼大小應根據河蟹個體大小確定。同時,在管道與田埂之間要用水泥澆灌、夯實,不留縫隙。暫養池的進出水口同樣要采取此類防逃措施。
1.3 增設防逃設施
沿壩埂外側間隔50~60 cm 插竹竿作為防逃設施支撐桿,竹竿插入地下不少于20 cm,竹竿頂端用細繩連接并繃緊。選用幅寬70 cm 的塑料膜做防逃墻。塑料膜下端呈“L”形埋入地下15~20 cm 處,上端回折5~7 cm,固定于細繩上,確保地上有效高度在40cm以上,轉彎處不宜采用直角,應呈圓弧形。
2 鹽堿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
2.1 整地、施肥
為創造稻蟹種養優良生態環境條件,對所屬溝、渠、路進行標準化整治。在前茬秋季作物收獲后,深翻耕地30 cm 以上,春季利用牽引機械整地后,用激光平地儀進行精細平地,要求同一地塊高差≤5 cm。第一次灌水后,對田面不平的地段進行人工平整,確保土地平整。基肥施用磷酸二銨(或復合肥)25 kg·667-1·m-2、賀蘭山牌酵素菌生物有機肥200 kg·667-1·m-2。于4月上旬至中旬,結合最后一次耙地施用大三元水稻專用控釋肥40 kg·667-1·m-2作為底肥。要求施用量準確,不重不漏,田邊地頭均勻施到。
2.2 選擇水稻品種,確定播種期、播種量
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種寧粳43號,種子全部使用亮盾包衣劑包衣。當日均氣溫穩定在5~6 ℃時即可播種,一般晚熟品種在4 月20—25日播種,中早熟品種在4 月25—30 日播種。應用北斗導航系統,采用無人機撒播,播種量為22.5 kg·667-1·m-2,確保基本苗在35萬株·667-1·m-2以上。
2.3 田間管理
水稻播種后適時降低水層,以增溫透光,促進種子發芽。當遇到刮風或低溫天氣時應加大水層保溫。進入立針期適當撤水曬田,促進根系生長,嚴禁大水悶苗。分蘗期保持淺水促分蘗,分蘗末期落干晾田控制無效分蘗,防止后期倒伏。孕穗期水層加深至10~15 cm護胎。齊穗后間歇灌溉、干濕交替。蠟熟期(9月5日左右)停灌,以確保水稻灌漿充實,降低堊白米率。水稻生長進入3葉1心期時追施尿素10 kg·667-1·m-2。追施分蘗肥要求少而早,應在7 月10 日前后追施穗肥。6 月15 日前可將蟹苗投放稻田,追肥要避開河蟹蛻殼期。
2.4 病蟲害防治
全程采用無人植保機械統防統治,重點在水稻萌發立針期發現有紅蟲、稻搖蚊、稻水蠅等害蟲時,可用毒死蜱等藥劑進行防治。7 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根據水稻密度、降雨量及時防治稻瘟病。做好田間病害觀測及病蟲害預防控制工作。
2.5 確定適時收獲期
水稻從齊穗到收割一般為45 d 左右。當水稻全穗失去綠色,上部有1~2 片葉保持綠色,穎殼95%基本變黃,米粒轉白,手壓不變形,稻谷水分達到19%~22%時收割。成熟一塊收割一塊。
3 河蟹的飼養管理
3.1 蟹苗的質量及運輸
要求蟹苗大小適中,規格整齊一致,附肢齊全,體質健壯,無病無傷,以遼河水系、長江水系的中華絨螯蟹為主推品種。選購蟹苗時,一要查清蟹苗的來源和產地;二要查看蟹苗規格是否整齊、一致,附肢是否齊全,爬行是否活躍;三要檢查性腺成熟的蟹比例是否過大,絕不能用性成熟的蟹做蟹苗;四要采取隨機取樣的方法稱重過數,體質量為120~160 只·kg-1,且爬行活躍的,為質量比較好的蟹苗。
蟹苗運輸可選用聚乙烯網片做成網袋,網眼大小應以蟹苗不會爬出為準。先將網袋浸泡一下再裝蟹苗,要求每袋裝3~5 kg,用汽車裝運,切記不能擠壓;也可用專用蟹苗箱裝運。在運輸途中要保持濕度,將濕稻草袋蓋在苗箱上方和四周,防止風吹、雨淋和暴曬。若運輸時間過長,要向遮蓋物適量噴水。
3.2 蟹苗暫養及投放
4 月中旬購入蟹苗后至水稻分蘗前,需將蟹苗投入暫養池中暫養,待水稻分蘗再投入稻田放養。暫養池使用前應適當清除池底厚度超過10 cm 的淤泥,厚度在10 cm 以內的可不清除;同時清理可能存在的水鼠、水蛇等河蟹的天敵。蟹苗投放前1 周要用生石灰(150 kg·667-1·m-2)對暫養池進行消毒處理,消滅暫養池內和蟹體上的寄生蟲和致病菌。每667 m2暫養池投放蟹苗50 kg左右,要一次性放足。投放蟹苗之前,用池水噴淋蟹苗3~4遍,使蟹苗逐漸適應環境,然后讓其自行爬入暫養池中。切不可將蟹苗一下投入水中,以免環境溫度變化太大,導致蟹苗死亡。蟹苗暫養期間每天傍晚投喂顆粒飼料,搭配一些青飼料和小雜魚,投喂量為蟹苗體重的3%~5%。
投放蟹苗至稻田的時間以6 月初為宜,投放密度應根據每一個養殖單元面積確定,蟹苗投放量為400~500 只·667-1·m-2。蟹苗放養時用10~20 mg·L-1 高錳酸鉀或3%~5%的鹽水浸浴消毒5 min。將河蟹投放在田邊四周,使河蟹自行爬入稻田。同一養殖單元放養河蟹,盡量一次放足,不要補放。
3.3 餌料種類及投餌方法
3.3.1 餌料種類
小魚蝦、水雜草、豆餅(粕)、玉米渣等都可作為蟹的餌料。春末到初夏及立秋后要以小魚蝦等餌料為主投喂,動物性餌料與植物性餌料質量比為65%∶35%。每日投喂2次,上午投飼量占日投飼量的30%,下午投飼量占日投飼量的70%。從暫養池塘轉入稻田后日投飼量從河蟹總體重的5%逐漸增加至8%。夏季高溫階段則按動物性餌料與植物性餌料質量比為25%∶75%進行喂食,每日投喂2 次,日投飼量為河蟹總體重的9%。如果飼料為全價配合商品飼料,則根據各階段水稻地雜草的多少,以及河蟹的吃食等情況調整投喂量,還要考慮補充適當比例的新鮮動物性飼料。后期育肥時要投喂人工飼料,注意添加1%的脫殼素。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向稻田中投放田螺等底棲動物,它們可以吃水中殘渣剩餌,清潔水體,又可作為河蟹的優質動物飼料。
3.3.2 投餌方法
河蟹的吃食方式為鉗抱咀嚼式,飼料要加工成塊狀或顆粒狀,避免因飼料顆粒小,河蟹無法采食造成飼料損失。要采取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的方法進行投喂。
3.4 水層管理及水質調控
稻田養蟹采取“春季淺、夏季滿、秋季勤”的方法進行管理。蟹苗放入稻田后,稻田中水層保持8~10cm。在6 月份每周換水1 次,每次換水量為1/3;7—8 月每周換水2~3 次,每次換水量為l/3。換水時間應控制在3 h 左右,換水時水溫差不超過5 ℃。當河蟹蛻殼時,只能注水,不能放水。每隔15 d 左右要用1.5~2.0 kg·667-1·m-2的生石灰環溝潑灑。進水后及時用二溴海因150 g·kg-1消毒滅菌,撒藥后第3天投放一些活性生態制劑,使稻田水的pH值保持在8.0~8.5,溶解氧高于6 mg·L-1。
3.5 水草移植
養殖初期,提前將水草伊樂藻移植在環溝內,或培植表層的漂浮植物綠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要求水草、水葫蘆、綠萍等植物的覆蓋面積達到環溝面積的50%以上。
3.6 病害防治
河蟹發病原因很多,重點是作好蟹病預防。一是池塘消毒要徹底。在河蟹生長期內,每15d用1.5 kg·667-1·m-2生石灰環溝潑灑,增加鈣質,調節水質。在高溫季節定期(約20 d)使用150 g·667-1·m-2 二氧化氯全池潑灑1~2 次,這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細菌發生。二是保持水質清新,養蟹稻田內不能加入受污染的水。三是嚴把飼料質量關,科學投喂飼料。四是定期在餌料上噴灑EM菌,改善河蟹腸道中的菌群,增強免疫力,使用時間在使用消毒劑3 d以后。五是發現河蟹出現死亡,及時進行清理,查明原因進行治療。養蟹稻田若發生病蟲害,應選擇高效低毒的農藥,并對藥量嚴格控制,應在傍晚噴灑,避開高溫。施藥要避開河蟹蛻殼高峰期。施藥前須向田間灌水,用藥時采用低濃度噴霧法,盡量噴于葉片上,避免藥物直接噴灑在水中。
3.7 河蟹管理
3.7.1 日常管理
做好早晚巡查工作,在池塘四周設置器械防止敵害生物捕食河蟹,加水時嚴防河蟹頂水逃逸。觀察河蟹攝食、活動、蛻殼、水質變化等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措施。
3.7.2 蛻殼期管理
根據河蟹蛻殼規律,應在蛻殼高峰期前7 d換水、消毒。蛻殼高峰期避免用藥、施肥,減少投餌量。
3.8 河蟹的育肥和捕撈
3.8.1 河蟹的育肥
前進農場稻田8 月中下旬落干,需要在落干前將河蟹轉移至育肥池進行育肥,待達到規格后銷售。育肥池即春季的暫養池,育肥池使用前應進行清塘和消毒。在育肥池中投放河蟹50 kg·667-1·m-2左右,育肥期飼料以動物性飼料為主。9 月份日投飼量占河蟹重量的7%~8%,每天投喂2 次。10 月份至11月上旬日投飼量占5%~7%,每天投喂2 次。冬季時應使用增氧機給育肥池內增加氧氣,防止育肥池內藻類死亡引起河蟹缺氧死亡。
3.8.2 河蟹的捕撈
(1)地籠捕撈法。在河蟹經常活動的地方下地籠,結合光誘、食誘,讓河蟹鉆入地籠,最后到達網兜中。
(2)流水捕撈法。捕撈前打開出水口,使水流動,在育肥池出水口安裝一個網兜,河蟹即隨水流爬到網兜內。
3.8.3 商品蟹銷售
商品蟹分規格,分雌、雄,分袋包裝,分級陸續上市銷售。
4 稻田鴨(鵝)養殖
水稻收獲過程中水稻損失率約為3%~4%,掉落在田里的稻谷可由鴨(鵝)撿食,按每0.33 hm215 只的投放量投放鴨(鵝),鴨(鵝)規格為0.5 kg·只-1,食物缺口的部分由飼料補充。于11月上旬出售。
5 小結
2023—2024年,前進農場開展了12.0hm2稻-蟹-鴨(鵝)生態循環種養。選用寧粳43 號良種,采用機械深松深耕法來增加土壤氧氣,結合灌排協同、有機培肥,利用粉煤灰基、磷石膏等化學改良方法增加土壤有機質。應用無人機撒播技術及大水洗鹽措施,確保了前期出苗率。當年有機稻谷平均產量達7 105.5 kg·hm-2,養殖蟹種平均產量為525 kg·hm-2,不計鴨(鵝)的收益,稻蟹種養均凈收益達1.906 萬元·hm-2,綜合種養效益較鹽堿地水稻單作模式提高55.8%。
本文全面、系統地總結了鹽堿地稻- 蟹-鴨(鵝)立體種養技術,為寧夏地區開展稻- 蟹- 鴨(鵝)立體種養工作提供技術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永磊,俞廣江,董增宏,等. 天津市寧河區稻蟹綜合種
養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J]. 現代農村科技,2023
(4):7-8.
[2] 李經成,戴高興,曾華忠,等. 優質稻+ 優質魚綜合種養
模式的優質稻品種篩選與效益分析[J]. 南方農業學報,
2023,54(3):894-901.
[3] 唐會會,蔣應仕,徐海峰,等. 稻魚綜合種養不同水稻品
種產量及品質差異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22(2):
23-26,33.
[4] 徐跑. 中國稻魚綜合種養的發展與展望[J]. 大連海洋大
學學報,2021,36(5):717-726.
[5] 畢金德. 稻蟹綜合種養地塊農用無人機田間作業技術
要點[J]. 北方水稻,2023,53(6):57-58,61.
[6] 王雁,田生昌,左忠. 寧夏鹽堿地改良暗管排水脫鹽效
果研究[J]. 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2(4):
456-462.
[7] 陳昌銀. 不同中華絨螯蟹放養密度對稻蟹綜合種養生
產性能的影響[J]. 江西水產科技,2022(6):19-20,25.
[8] 楊眉,孫富余,邵凌云,等. 稻田常用農藥對中華絨螯蟹
的安全性評價[J]. 中國植保導刊,2022,42(6):69-72,88.
[9] 孫富余,田春暉,孫文濤,等. 稻蟹綜合種養模式化肥農
藥生態減施技術應用[J]. 農業經濟,2019(1):9-11.
[10] 沈建凱,黃璜,傅志強,等. 稻鴨生態種養系統直播水
稻根表和根際土壤營養特性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
報,2010,18(6):1151-1156.
責任編輯:達海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