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是我國北方常見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早春時節開花,筒狀花呈暗紫色,表面密布柔毛。藥用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地下塊根,炮制之后則為熟地黃,簡稱“熟地”。
地黃的生命力特別頑強。有時在古建筑內的紅墻下和磚縫里可以發現野生地黃。
野生地黃
白居易有首詩《采地黃者》:“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農夫天不亮就扛著鋤頭去挖地黃,快天黑時,只挖回不滿一小筐。他把挖到的地黃賣給了當地的富貴人家去喂馬。馬吃了地黃以后,膘肥體壯,毛色發亮,可映出地上的反光。農夫只希望用挖來的地黃根,換一點馬槽子里馬吃剩下的糧食,來填補一下自己的轆轆饑腸。
野生地黃的根很細,細得就像鉛筆一樣,完全不像今天藥用地黃的形狀。現在野生的地黃已不作為中藥來源,入藥的都是人工栽培的地黃。
懷慶地黃
“懷地黃”的名號特別響亮。但是現在市面上很多地方把“懷”寫成了“淮”,這一個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確的是“懷”,懷字代表懷慶府——地黃的道地產區。
懷慶府,現河南焦作一帶。自明代起,“四大懷藥”——懷地黃、懷山藥、懷菊花和懷牛膝,已成為享譽天下的道地藥材。
地黃的栽培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已有記載。李時珍認為懷慶府產的地黃功效最好,同時記載了地黃的栽培方法。
栽培地黃可以用種子,但大量生產時一般采用“塊根育苗”的無性繁殖方法。經過世世代代的經驗積累、優中選優,現在已經培育出了個頭大、產量高、抗旱、抗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質地黃品種。春天栽下地黃種苗,當年秋天就可以收獲。將地黃塊根清洗干凈,除去須根就是可入藥的新鮮地黃。
生熟異治
中醫藥行業中,有“生熟異治”的說法。一個藥的生品和熟品,性味功效會有所區別,地黃就是典型的代表。
地黃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鮮地黃涼血的效果較強,多用于熱病傷陰。《神農本草經》評價其“生者尤良”。古代有些醫家會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種地黃,便于就地取藥。現代儲存和運輸條件越來越好了,在超市里,有時也能見到用塑料袋密封的新鮮地黃。
新鮮的地黃內部呈淡黃色,較為多汁,味道偏甜,略有一絲苦味。
地黃是玄參科的植物,將新鮮地黃烘干,即為生地黃。生地黃藥性甘寒,可以涼血滋陰,治療熱入營血時必不可少。溫病學派的醫家多用生地黃,代表方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青蒿鱉甲湯。
將生地黃繼續炮制可得到熟地黃。生地黃拌以黃酒蒸制,直到從里到外的色澤黑亮透潤,再切片曬干。熟地黃表面烏黑發亮,黏性大,韌性強,不易折斷。質量上乘的熟地黃“光黑如漆,味甘如飴”。
生地黃和熟地黃可以一起使用,相互配合。如治療陰虛咯血的古方百合固金湯,生地黃和熟地黃同用,既能滋陰養血,又能清熱涼血。
炮制熟地黃的目的,主要是改變地黃的大寒之性。炮制之前的生地黃藥性偏寒涼,功效側重于滋陰涼血。炮制之后的熟地黃藥性變溫,除了滋陰補血,更側重于益精填髓,是治療腎精不足的要藥。相對于其他大部分藥材,炮制熟地黃的工序稍顯繁雜,有九蒸九制之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詳細記載,熟地黃炮制需加黃酒,同時加入砂仁的粉末,攪拌均勻,反復蒸九次。
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擅用熟地黃,后人也因此稱他為“張熟地”。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在中成藥中知名度很高,還帶出了一個系列方劑。六味地黃丸出自中醫著名的兒科專著《小兒藥證直訣》,是宋代兒科名醫錢乙創制的名方。錢乙考慮到小兒陽氣充足、容易上火,便在張仲景創制的金匱腎氣丸基礎上,減去了桂枝、附子兩味藥,從而誕生了六味地黃丸。
仔細分析六味地黃丸,六味藥又可分為兩組,補瀉并舉。“三補”為熟地、山茱萸、山藥,可補腎、補肝、補脾。“三瀉”為澤瀉、牡丹皮、茯苓,可瀉腎濁、清虛火、利水濕。“三補”“三瀉”之法,既有攻又有守,補而不留邪,瀉而不傷本。
錢乙針對兒童體質,把中醫靈活用藥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享有“兒科之圣”的美譽,受到后代醫家的推崇。
后人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病癥,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劑,形成了“六味地黃系列”。
六味地黃丸的組成加上枸杞子、菊花,即為可治療肝腎陰虛、明目的杞菊地黃丸。加知母、黃柏,即為可治療陰虛火旺的知柏地黃丸。加五味子,即為可治療腎虛氣喘的都氣丸。加麥冬、五味子,即為可治療腎虛咳喘的麥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系列也是現代海內外研究較多的復方之一。為了方便服用,六味地黃丸現在也由最初的大蜜丸,衍變出了多種新的劑型,如水蜜丸、濃縮丸、顆粒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