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是這個時代的主要健康威脅之一,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相對于治療,預防更為重要,而在預防策略中,腫瘤的早期篩查(早篩)尤為關鍵。
為什么要重視腫瘤早篩?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腫瘤的早篩可以提升早期腫瘤比例,提高患者生存率,最終實現腫瘤死亡率的下降。
新的治療方法上,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極大改善了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讓原本生存期很短的患者可以長期生存,并提高了生活質量;而篩查更是讓許多患者得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如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等,與30年前相比,開展了疾病篩查地區的早期患者比例有了明顯提高,患者的預后得到極大改善。
早期發現的癌癥甚至是癌前病變,治療方案相對簡單,患者預后也很好,而且可以減少高額的醫療費用和社會資源消耗,降低患者和家庭的經濟負擔。例如,在腸鏡下發現腺瘤性息肉(腸癌的最主要癌前病變),甚至不用開刀,直接在內鏡下切除即可治愈;乳腺癌在早期就被發現后,患者不僅可以進行保乳手術,很多人還可以免于化療之苦。而如果癌癥在全身轉移后才被發現,除了患者生存期較短和生活質量極差,高額的治療費用也會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腫瘤早篩需要注意什么?
(1)了解自身的腫瘤風險
每個人患不同類型的腫瘤風險各不相同,知道自己的腫瘤風險,并開展相應的檢查尤為重要。
腫瘤家族史,不良生活習慣,特殊感染情況如乙肝病毒(HBV)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或是某些特定疾病史,都會增加某些惡性腫瘤的發病風險。
有些人家族中存在多個患同類惡性腫瘤的患者(如有多個家屬為乳腺癌或者卵巢癌患者),或者家屬發病時特別年輕,可能提示家族中存在先天攜帶特定基因(胚系基因)突變的情況,需要進一步開展遺傳咨詢及基因檢測,并根據結果制訂篩查計劃。
(2)做好篩查體檢規劃
腫瘤的篩查不是做過一次就萬事大吉,可以保一生平安了。做腫瘤篩查,需要制訂長期的篩查計劃。例如,對于一個40歲以上、已婚、沒有腫瘤家族史,不吸煙也沒有職業環境暴露,但是日常愛吃高脂、高蛋白食物的普通女性而言,需要每1~2年進行1次乳腺X線(鉬靶)聯合B超檢查,在規范的連續2次HPV核酸檢測聯合宮頸細胞學檢查正常后,可3年進行一次篩查。45歲以后,可以增加一次胃腸鏡的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確定下一次檢查的時間。到了65歲以后,如果宮頸細胞學檢查仍是陰性,則可以暫停宮頸癌篩查,但是乳腺和消化道腫瘤的篩查仍需繼續。
重度吸煙者每年進行1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其他非高危對象可以在各種機會性篩查過程中根據情況適當進行體檢方案的調整。
(3)科學理性對待篩查結果
在腫瘤篩查的過程中,大家需要區分哪些是篩查性檢查,哪些是診斷性檢查。
篩查的目的主要是用簡便、便宜的手段來發現高危人群,進而進一步開展診斷性檢查。
部分早篩的結果并非100%準確,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可能,也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觀察隨訪后再下結論。
大家應保持科學和理性的態度,對假陽性的篩查結果不必過度恐慌,對假陰性的篩查結果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例如,在大腸癌篩查過程中,如果發現大便隱血陽性,并不代表一定就是有了腸道腫瘤,需要進行腸鏡檢查進一步確認;有些人在胸部CT首次發現毛玻璃結節后,也并不代表肺部一定有腫瘤,有可能是炎癥,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后再下結論。
當然,在篩查過程中,有些時候盡管篩查指標并未提示陽性,但如有不適,仍應及時就醫。
腫瘤早期篩查是科學防治癌癥的重要一環。面對腫瘤這一巨大挑戰,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應主動采取行動,通過早篩早治策略,增加生存機會,提高生活質量。此外,結合健康生活方式,共同構建起堅實的腫瘤防控防線。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個體的努力都至關重要,每一次早篩都是對生命的珍愛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