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經典作品《千與千尋》的開頭,女主角千尋和父母正在探索一個貌似被遺棄的主題公園,一個男孩發出警告:必須在日落之前穿過干涸的河床回家。她沒有做到,于是河水暴漲,她的父母變成豬,而她被困在一個無法理解的新世界中。
這位動畫大師的粉絲可能會覺得這個故事在當下格外有現實意義。3月底,OpenAI發布一款基于GPT-4o模型的高端圖像生成工具,能夠讓任何照片轉換成吉卜力動畫的風格。很快,包括OpenAI創始人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在內的數以百萬的用戶紛紛嘗試。隨后,奧爾特曼透露,這項應用在一個小時內就讓GPT-4o增加了100萬用戶。
宮崎駿作品具有獨特的美學風格。只需點幾下鼠標,就能把這種風格代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照,確實是令人難以抗拒的體驗。
宮崎駿本人曾在2016年毫不客氣地批評人工智能,“我認為這是對生命的侮辱。”現在,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致敬一位執著于手繪作品的動畫大師,顯得滑稽又有些尷尬。更諷刺的是,《紐約時報》對OpenAI的一樁訴訟也進入起訴流程——前者起訴后者未經許可使用其大量文章訓練ChatGPT,侵犯作品版權。
OpenAI的吉卜力風格圖像生成應用,也引發好萊塢部分創意人士的抵制。《怪誕小鎮》(Gravity Falls)的創作者亞歷克斯·赫什(Alex Hirsch)就通過個人賬號譏諷奧爾特曼,“恭利用吉卜力的作品訓練你的AI模型,還用吉卜力的名字推廣它,可是賺了不少錢吧?你肯定計劃給吉卜力一大筆版權費,這證明你是個好人!”這篇帖子獲得約2.5萬個點贊,顯然,這一觀點有很多支持者。
概念插畫師里德·索森(Reid Southen)是好萊塢AI圖像生成浪潮最堅定的批評者之一,他也通過社交媒體嘲諷奧爾特曼,“繼續發布你在吉卜力噱頭之后獲得多少用戶的消息吧,這只會進一步增加《紐約時報》告你的理由。”
吉卜力工作室美國發行商GKIDS對OpenAI的吉卜力風格圖像生成應用委婉地表達了不滿。就在宮崎駿1997年經典影片《幽靈公主》推出IMAX修復版之際,GKIDS發行副總裁錢斯·赫斯基(Chance Huskey)表示,“我們很高興觀眾仍然珍視這種在大銀幕前體會手繪作品魅力的體驗,這才是對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作品的最大尊重。”
其實,追捧AI生成吉卜力風格功能的核心原因,并非惡意。這代表人們對宮崎駿這位藝術家的熱愛,也證明宮崎駿影響力的深度和廣度。但這種“二創”存在令人擔憂的地方——我們急于將回憶變成吉卜力風格明信片,這固然是對藝術家的熱愛也是對自己的熱愛,但這種熱愛,似乎沒有任何版權或藝術神圣性的意識可以阻止。
過去的20年里,從MySpace到Facebook,再到Instagram和TikTok,社交媒體的發展一直在推動用戶從單純的社交互動到更豐富的視覺體驗。這些平臺通過各種濾鏡和增強功能,讓用戶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OpenAI則將這種趨勢推向新的高度——不僅讓用戶能夠將自己置于故事中,還能通過模仿知名藝術家的風格,為這些故事賦予新的意義。而當藝術創作無限趨于平民化,電影的傳奇是否也只能成為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