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指導,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網絡視聽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主辦,《綜藝報》報社、《網絡視聽》雜志社承辦的網絡綜藝生態建設論壇在蓉舉辦。論壇以“綜覽時代 藝領風潮”為主題,旨在凝聚共識,推動網絡綜藝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營造清朗網絡文化生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馮勝勇出席論壇并致辭。
馮勝勇指出,“流量”是個中性詞,不反對“流量”,反對的是“唯流量”,正能量應該澎湃大流量,要實現從“唯流量”向“唯質量”的轉變。網絡綜藝節目創作需把握以下四點:一要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二要堅持精品創作,彰顯家國情懷與人間煙火;三要強化主體責任,優化網絡綜藝發展生態;四要堅守職責使命,提升網絡綜藝的公共價值。同時,網絡綜藝節目需有魂、有根、有形、有容。
論壇上,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青年演員陳麗君,四川省十佳主持人、成都電視臺新聞主播趙亮共同宣讀《新時代網絡綜藝行業“崇德尚藝 引領新風”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網絡綜藝制作單位、互聯網平臺、演藝人員等各方代表聯合簽署《倡議書》。在主題演講和圓桌對話環節,行業專家學者,以及各大網絡視聽平臺、影視制作機構代表、節目創作者代表共話網絡綜藝創新發展和生態建設。
論壇還發布了“2025年網絡綜藝節目重點推薦名單”,包括《聲生不息2025》《治愈星球》《初入職場·中醫季》《一飯封神》《風馳賽車手》《“最美的夜”bilibili跨年晚會》《喜劇之王單口季(第二季)》《亞洲新聲》《麻花特開心(第二季)》等多檔節目。
行業協力,多措并舉
打造網絡綜藝新生態
在主題發言環節,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網絡視聽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許秀中分享了打造網絡綜藝新生態的路徑和方向。在他看來,打造網絡綜藝新生態應從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化道德引領,做主流價值傳播者。將道德引領融入網絡綜藝各環節,提升行業形象與公信力。秉持“國之大者”理念,讓主流價值觀與道德價值觀成為網絡綜藝創作的鮮明底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節目創意、制作、傳播、評價全過程。加強對網絡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數字技能培訓,為傳播主流價值提供人才支撐。
第二,踐行社會責任,做社會風尚引領者。把踐行社會責任作為使命,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關注社會民生、青少年成長和行業發展,用綜藝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網絡視聽平臺應積極推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參與社會治理報告,通過行業評先評優,倡導網絡視聽平臺積極踐行社會責任。
第三,聚焦多方力量,打造網絡綜藝新生態。建議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平臺企業、從業人員齊心協力,從政策規制、行業自律、技術創新、科學評價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共同構建網絡綜藝新生態。
第四,加強審查與管理,營造清朗網絡文化氛圍。開展對從業人員的數字背景審查,制定違法違規禁業措施,凈化網絡文化環境。
專家共議網絡綜藝發展
弘揚傳統、應對挑戰與多元趨勢
在主題演講環節,深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梅毅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角度,分享了綜藝節目如何更新、更高、更快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他看來,相比常規綜藝和重綜藝,輕綜藝短小精悍、輕松幽默、形式活潑,挖掘傳統文化的方式更為新穎高效,更契合當下快節奏生活人群,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需求。同時,在新媒體時代,綜藝節目可通過生動創新的表達,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此外,沉浸式體驗是常規綜藝和重綜藝一大亮點,全民互動傳播是綜藝節目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
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視頻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傳媒藍皮書》副主編周逵認為,網絡文藝創作的魅力與挑戰,在于“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交織。在網絡文娛創作中,一些微小事件會因網絡傳播的放大效應,產生超出其本身的影響。創作者在內容、人員、素材的選擇及后期剪輯過程中,需格外謹慎,深入思考情緒引導問題。只有敏銳洞察事件背后隱藏的復雜因素,才能避免小事件引發大風波,真正實現創作價值。
同時,周逵分享了網絡視聽文藝發展動態與趨勢。在他看來,從真人秀到真人學,網絡視聽文藝已成為全民學習樣本。真人秀步入“顯微鏡時代”,大眾以“逐幀解析”的方式參與綜藝解讀。
從聚焦個體到呈現多樣性,綜藝節目不僅是內容的呈現者,更是價值的傳遞者。節目應讓每個個體發聲,成為社會的真實鏡像,討論話題既要有溫度,更要有深度。從焦慮到治愈,網絡視聽文娛一直致力于化解公眾情緒困境。從記錄個人成長的真實歷程,到展現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協作,網絡綜藝傳遞向上力量,不僅舒緩公眾心理壓力,更賦予觀眾信心和勇氣。從景點到事件,文旅類綜藝引導觀眾從“看風景”轉向“品文化”,讓每段旅程都成為可感知、可學習的文化窗口。
聚焦精品節目
網綜的內容創新與價值引領
本次論壇還圍繞“網絡綜藝的價值引領與生態凈化”主題展開圓桌對話。各位嘉賓就如何在網絡綜藝的生態建設中拓展題材、豐富創作,網絡綜藝如何回應當下社會熱點,網絡綜藝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等問題深入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視聽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冷凇主持圓桌對話環節。
江蘇衛視總監王希以《我在島嶼讀書》為例,分享了臺網融合帶來的積極影響。在他看來,臺網合作擴大了綜藝內容制作與傳播的“朋友圈”,在內容和受眾年齡層上優勢互補。同時,項目不僅實現了良好的全網影響力傳播,還延伸出多種活動,實現從內容到消費的閉環。此外,大數據反饋為內容與互動形式設計提供了及時、中肯且精準的建議,助力節目在內容、傳播和互動方面實現提升。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姜濱表示,《種地吧》中,少年們從對農業一無所知到熟練掌握農業技能,不僅展現了技術上的成長,也實現了心智的成熟。他們在勞作中培養了責任感,領悟到努力才能收獲成果,這對年輕人的價值觀樹立和引領起到積極作用。從關注年輕人自我成長,轉變為兼顧幫扶農業產業,節目將為農業生產者帶貨增收,推介文旅。
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韓志杰介紹,過去一年,平臺用戶歡樂解壓需求增長迅速,占比50%—60%。騰訊視頻充分發揮在該領域的優勢,持續深耕,打造喜劇節目帶“笑吧”,希望通過全年連貫的編排,滿足用戶對喜劇內容的需求,持續加強并提升頭部項目。
芒果TV副總裁洪嘯認為,制作音樂綜藝不僅要將其視為音樂題材節目,更應注重背后的價值及對行業的意義。在《歌手2025》中,創作團隊積極探索吸引觀眾關注長視頻的方法,借助直播的互動交流、實時宣傳影響力與擴散效應來增強觀眾黏性。《聲生不息》系列節目中,創作團隊深知音樂是情感的寄托、文化傳播的載體,更是中華文化自信的表達。《歌手》旨在打破邊界,《聲生不息》則致力于守護我們的根與魂。
美蘭德傳播咨詢董事總經理崔燕振認為,行業對于數據的深度挖掘應該轉向對用戶情緒與行為邏輯的追溯與解讀,這是內容創作可以深挖的資源和取之不盡的情緒富礦。以美蘭德每年舉辦的藍鷹大賞為例,通過科學的指標體系設計與專業的大數據分析,為行業推出一些標桿節目,“以優促新”的風向標與“以新促進”的價值量標能夠有力地推動行業更新迭代。“真誠”的情緒表達和“真實”的情感釋放是當下推動網絡綜藝向清流、向暖流發展進步的重要路徑。期待網絡綜藝成為社會文化傳播的清流、情緒表達的暖流和時代變革的激流。
談及《十天之后回到現實》的創新思路,資深節目制作人、北溟有娛(WaveNest)創始人陳偉表示,真人秀的本質是講故事。《十天之后回到現實》不僅讓觀眾看到精彩故事,還促進大家思考“逃離”“面對”“選擇”等人生哲學命題。在他看來,綜藝應直面“短劇化革命”,積極借鑒短劇結構、節奏把控方式及劇本創新模式,推動綜藝創新發展,實現產品形態全新升級。
阿里大文娛集團優酷人文總經理王曉楠介紹,在優酷,有69%的用戶觀看時長在15至60分鐘,這給予創作者極大信心。團隊正在開發的《故宮百年》將聚焦抗戰時期文物南遷的故事。此外,《圓桌派》《第一人稱復數》《她的房間》等節目今年也將推出新一季。
談及B站對網絡綜藝節目題材的拓展,嗶哩嗶哩綜藝制作中心總制片人王宇培表示,B站用戶青睞真實內容,眾多創作圍繞紀實題材展開。例如,《守護解放西》已播出第五季,正籌備第六季,并計劃將該題材拓展至其他領域,展現各類守護人民的職業。節目將采用無干預、沉浸式的記錄手法,展現鮮活的生活內容,借鑒B站UP主擅長的二創整活、抽象文學等熱梗創作方式,確保內容既真實又具網感。同時,B站UP主有強烈的表達和創作欲望,平臺將與UP主和用戶共創優質內容。
對于如何應對輿情,新浪微博臺網業務部綜藝運營總監姜開偉表示,在傳播或宣發過程中,真誠至關重要。對于一些輿情,制作方有時會擔心引發二次發酵而不做回應;但若不能真誠回應、及時澄清,反而會讓這根“刺”伴隨節目全程,影響節目的傳播價值。
資深節目策劃人吳聞博認為,制作綜藝不僅有資金門檻,還存在欣賞門檻。不過,觀眾或許缺乏藝術專業知識,但他們能看懂故事。以故事為敘事載體,藝術形式便不會顯得空洞。
網絡綜藝的下一步
圓桌對話環節,嘉賓還分享了對網絡綜藝未來發展趨勢的思考。
王希表示,無論傳播規律如何變化,內容業態怎樣演變,對內容創新的要求、對平臺用戶需求的研究始終不變。
姜濱認為,在網絡綜藝競爭激烈的當下,唯有找準切口,專注認真做節目,才能激發用戶情緒價值,傳遞背后價值觀,讓內容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綜藝節目作為非虛構設計,需接受現實、直面現實并超越現實,方能成就現象級作品。
韓志杰坦言,在用戶消費時長、注意力分配及時間花費方面,長視頻面臨諸多替代選擇,但仍有大量忠誠用戶觀看綜藝節目,其主要吸引力在于歡樂解壓,期待網絡綜藝持續創新,催生更多新創意與新想法。
洪嘯認為,內容創作者要學會以新聞邏輯洞察綜藝邏輯,具備更強的業務能力、社會洞察能力及傳遞向上向善價值觀的能力,借助新技術突破邊界。
陳偉認為,未來內容創作者需具備“變頻能力”,即適應新媒介和用戶新需求變化,調整認知與表達節奏、邏輯。同時,技術發展使創作進入新媒介時代,AI助力重構創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品質,降低創作門檻,實現眾創。未來的產品創作與傳播或將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呈現。
王曉楠表示,過去十三年,優酷在節目類型與價值上更偏向陪伴和治愈,在商業方面,于當前市場環境下開拓新客戶頗具難度,優酷希望將客戶轉化為復購客戶,追求與客戶共同成長,而非一次性合作。
在王宇培看來,B站UP主有強烈的表達和創作欲望,締造了一座優質內容的巨大寶庫,平臺將與內容創作者一起,深挖內容寶庫,繼續深度共創,為用戶帶來更多樣化的優質內容。
姜開偉稱,今年微博搜索接入DeepSeek,將給宣發模式或業態帶來根本性變革,人人皆可成為創作者。同時,在節目宣發方面,微博平臺嘗試與AI相結合,在輿情分析、節目熱點傳播、制作團隊選人選角選題材等方面,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吳聞博坦言,網絡綜藝從伴隨邁向治愈,關鍵在于為觀眾呈現人生樣本。創作者不應沉迷于技術奇觀而忽略人文內涵,要在技術運用和視覺呈現之外,探尋文化載體的精神內核。
最后,冷凇對圓桌對話環節進行總結發言。在他看來,綜藝是社會解壓閥、黏合劑,也是人生向上向美的催化劑。他認為,未來產業型綜藝大有可為,可以推動文化與經濟雙向奔赴。希望網絡視聽平臺共同構建“網評友好型社會”,以善言善行促進良好價值引領與生態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