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內容創作破局力與生長力論壇聚焦“破局”與“生長”兩大關鍵詞,會聚劇集、綜藝、動漫、紀錄片、短劇、AI技術等領域的一線操盤手與專家學者,圍繞行業新趨勢與新發展,探討內容創作的破局新生之路。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副司長范潔致開幕辭。她指出,網絡文藝創作活力滿滿,網絡視聽向“數字生活基座”躍遷,為廣大網民提供品質情感陪伴?!皠撟髡咭蚱祁}材同質化、套路化的困境,無論長短,不分品類,敢于挑戰,大膽創新,持續建立內容的差異性與獨特性,推出更多在藝術風格、表現形式上實現突破的優秀作品,開創網絡視聽行業的內容新格局?!?/p>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顧問李京盛發表主旨演講。基于對網絡視聽行業變化趨勢的觀察,他圍繞創新要依靠科技推動、尊重觀眾的選擇,以及需要有使命和擔當,分享了三點創新思考。他認為,創新最終要抵達的目標是讓文明更有高度,讓價值更有力量,讓人性更有光輝??萍际菍崿F這一目標的推動力,觀眾是創新成果的檢驗者,創作者是最終的使命擔當者。
此次論壇分設三場圓桌對話,深入探討劇本創作、AI技術應用、長視頻價值重構三大行業熱門議題,從多元視角輸出前沿洞察與實踐經驗。
新語境下編劇的新思維
近年來,用戶內容消費習慣的改變正倒逼影視創作模式轉型。在新語境下,編劇如何破題,既是行業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也是重塑內容價值的戰略機遇。論壇上,嘉賓圍繞創作方法、用戶情緒價值等多維度探討破局策略。
對于行業熱議的“劇本節奏焦慮”,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王娟直言,快慢并非絕對標準,騰訊視頻評估項目的核心在于文本的有效性與故事的新鮮度。以懸疑劇為例,平臺更注重人物邏輯的縝密性;古裝劇則更強調情感張力。
編劇秦雯認為,“所謂的節奏快并非事件的堆積。講述一個人物、事件,也可以很抓人。知道在哪里快、哪里慢才是關鍵。不要因一味追求‘快’,而忘記自己為什么出發?!?/p>
隨著用戶對故事情感深度和精神共鳴度的需求不斷升級,“情緒價值”成行業熱議焦點。編劇趙冬苓認為,“編劇應把觀眾當作朋友,將人生感悟書寫出來,以真心換共鳴。一部優秀的作品,是編劇、導演、演員和觀眾共同成就的?!?/p>
編劇王小槍認為,情緒價值的本質是共情,其核心在于尋求編劇與觀眾的最大公約數。編劇創作任何題材,都應深入挖掘人物類型,理解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
編劇、作家袁子彈表示,誰能更觸動人心,誰就能吸引注意力?!芭c其糾結題材、時長、集數和節奏的差異,不如克服創作惰性。所有新鮮事物都可為我所用,編劇也應虛心學習各類題材的長處,把合力發揮到最大。”
探索人機協同新邊界
當前,AI技術席卷全球影視業。AI的深度應用不僅重塑了內容生產鏈條,還催生了人機協同的創作新模式。
騰訊在線視頻智能創作與內容平臺部總經理劉羽認為,騰訊視頻正以“藝術+科技”雙引擎推動影視產業變革。結合騰訊混元大模型,運用AI技術,深度服務創意全流程,把標準化、重復性工作交給智能工具,讓藝術家更聚焦于核心創作。目前,平臺AI能力已取得長足進步,正逐步應用于虛擬拍攝、動畫預演等場景。
AI為動漫帶來的變革已在多層面顯現。黑巖科技創始人、CEO倪臻杰認為,AI顯著提升動畫行業效率。在前期劇本階段,AI可輔助導演梳理大綱、整理概述;在美術階段,AI能幫助主創獲取更多靈感,還能借助AI將導演的創作構想可視化,助力各工種高效溝通、執行,極大節省人力成本。
在真人影視創作中,AI也在推動生產流程革新與創意表達突破。靈河文化創始人兼CEO、中制協副會長兼青工委主任白一驄表示,目前已在多個項目中嘗試運用AI輔助,例如借助AI進行劇本的防御性評估,在劇本完成后使用AI生成概述圖等。
生數科技商業化副總裁王川表示,AI不僅能讓創作者的想法快速落地,實現人人可用、易用,還能通過重塑工作流程,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長視頻內容不可替代
作為文化深度與情感共鳴的重要載體,長視頻在完整敘事、思想引領和藝術表達上具有不可替代性。隨著用戶行為發生結構性變化、產業生態面臨重構,長視頻亟需找到跨越短期波動、激發長期活力的關鍵路徑。
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韓志杰認為,精品長視頻內容不可替代。內容創作既要創新以回應當下用戶需求,也要堅持傳遞積極正向的價值觀?!爸攸c不在于長短,而在于用心程度,在于能否反映現實和人心。”
基于《六姊妹》等優質劇集在用戶群體中引發的熱烈反響,西嘻影業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曉培認為,真實的情感表達能激發人們共情。在內容創作過程中,從劇本創作到拍攝制作,創作者要不斷提出新問題、展開新思考,持續優化劇本中的人物、情節和故事,這些都離不開真實的表達。
如何在碎片化時間有效吸引用戶注意力?阿里影業副總裁、敦淇工作室總負責人敦淇表示,他的方法論就是“極致化”——通過將人物的情感推向極致,在精神層面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靈魂共振,同時在敘事結構、人物設定等方面精細化運作。
騰訊在線視頻副總編輯、《十三邀》總監制李倫認為,當下很多人習慣把“精神生活”稱作“娛樂生活”“休閑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精神生活”的標準。林小英在《十三邀》中說:“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為了謀生,否則這一生就是個苦役?!眲撟髡卟荒苤簧a“苦役謀生安慰劑”,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也應當去做。
騰訊在線視頻節目內容制作部天晴工作室負責人徐晴認為,長視頻在價值傳遞和沉浸式體驗方面具有先天優勢?!读钊诵膭拥膐ffer》等節目帶來的陪伴養成式快樂,是時間的饋贈,也是長視頻帶給人們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