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以運河的時代變遷為脈絡,生動再現近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與文化的深刻變遷。
“順著橋頭往左,是故宮、長城和全聚德烤鴨;往右是南京路上絢爛的霓虹燈和大白兔奶糖;往下是永遠也吃不完的免費西瓜。”電視劇《北上》開篇即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京杭大運河沿岸獨特的市井風貌,將觀眾瞬間拉回那個充滿變革與希望的年代。
由趙冬苓編劇,姚曉峰任總導演,譚君平任總制片人,白鹿、歐豪等主演的年代劇《北上》近期先后登陸CCTV-1綜合頻道、愛奇藝、江蘇衛視。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統計,該劇在CCTV-1綜合頻道黃金檔首播3天,每集平均收視率3.863%,位居近三年全國衛視頻道首播黃金劇前3日收視率榜首。同時,該劇在各社交平臺話題熱度持續攀升,出圈熱梗不斷涌現。
緊扣“尋根”主題
感受運河文化魅力
《北上》改編自徐則臣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講述一段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上的百年傳奇故事。
從文學經典到影視改編,如何在忠實于原著精神內核的基礎上,與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相契合,激發情感共鳴?對此,《北上》總制片人、愛奇藝愛上樂工作室總經理譚君平表示,團隊的首要任務是找到恰當切入點,以消除原著與當代觀眾之間的隔閡。
劇集聚焦京杭大運河這一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載體,將其巧妙融入宏大的時代敘事。從20世紀90年代運河的繁榮盛景,到新世紀水運行業的轉型挑戰,再到運河申遺成功后的文化復興,《北上》以運河的時代變遷為脈絡,串聯六戶人家命運起伏,生動再現近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與文化的深刻變遷。
譚君平強調,改編并非簡單復制或移植,而是對原著精神內核的提煉與升華。主創團隊從最初的大綱構想到最終的劇本成型,對每一個關鍵情節反復斟酌,精心打磨,緊扣“尋根”這一主題,將運河文化作為聯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在故事推進過程中,我們不斷思考人物命運抉擇,通過不斷調整與優化,力求呈現既邏輯嚴密又充滿張力的故事,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深刻感受運河文化的魅力。”
真實還原運河沿岸風土人情
為真實再現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劇組實地重建“花街”及花街小院。從運河邊的古街舊巷到青石板路與木質樓閣,每一處細節都透露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風情。據制作團隊介紹,這個充滿煙火氣的小院是在空地上從無到有打造出來的。他們還特別搭建1︰1的實景運河碼頭,運用超過六千件道具,精心還原20世紀90年代的運河生態環境。此外,劇組沿運河實地采風3個月,收集整理近百位船民口述史,力求在敘事中保留濃厚人文溫度。
在影像風格上,《北上》巧妙運用長鏡頭、高信息量場景調度、對比鮮明的影調,以及富有感染力的配樂,營造一種既寫實又充滿藝術感的獨特氛圍。同時,劇集將評話、竹雕、昆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場景,這些承載地域記憶的文化符號,不僅為該劇增添鮮明的地方特色,更在無形中展現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譚君平表示,“運河”作為劇集的核心元素,不僅構成地理層面的背景鋪墊,更深刻蘊含著人物命運的起伏與情感的流轉。“得益于運河的內在流動性,《北上》所展現的畫面與內容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力。運河不僅是劇中故事的舞臺,更與人物建立相互依存、彼此映照的關系。運河故事與歷史脈絡緊密相連,共同編織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每個人對于“運河精神”的體悟或許不盡相同,但在譚君平看來,運河精神正是文化與歷史交融共生、綿延傳承的生動體現。
群像塑造 展現運河人家百態
《北上》以運河為紐帶,將個人成長、文化傳承與家國情懷熔鑄為一個共同體。劇中,六位花街少年人物形象鮮明、性格各異,他們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代際觀念的沖突與融合,共同構成運河人家百態圖。
譚君平介紹,跨年代作品的選角工作尤為繁復,演員不僅需精準詮釋角色年輕時的風采,還需在角色成長歷程中細膩展現其變化軌跡。“值得慶幸的是,《北上》劇組發掘了一批契合角色背景的演員,他們有的擁有與角色相似的童年記憶,有的則親身經歷過劇中某些生活階段。”這種深層次共鳴,促使演員迅速融入角色,傾注真摯情感。此外,劇組中的90后成員貢獻了許多生動鮮活的青春生活細節,諸如從校服袖子中悄悄伸出的耳機線、小賣部里熱銷的辣條與泡泡糖、課桌下偷偷玩魔方的場景等——這些元素讓觀眾仿佛回到那個純真而又充滿回憶的年代。
20世紀90年代的人們置身于時代快速變革的洪流,肩負社會的諸多期望與壓力。“他們成長的歲月,恰逢經濟迅猛發展、互聯網蓬勃興起及全球化影響加深的關鍵時期,這些時代特征給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競爭。”譚君平認為,正是這些獨特的時代烙印,塑造了90后鮮明的身份特征,“期望觀眾通過該劇,能更深刻地理解90后所承載的社會價值與社會期待。”同時,《北上》試圖借助劇中人物的豐富人生經歷,探討更深遠的話題: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個體應如何定位自我,如何在與時代的互動中實現個人成長與進步?
“除了‘尋根’這一宏大主題,《北上》致力于挖掘觸動年輕人內心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內核并非通過簡單說教來傳達,而是需要借助細膩入微的敘事方法和真實感人的情節設置,讓觀眾潛移默化地感受文學精神的獨特魅力。”譚君平表示,這種深刻的共鳴,既是對過往歲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對當下社會現實的積極回應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