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紀錄片的突破口,在于如何讓非遺與觀眾的生活產生更深連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結晶。3月11日,由騰訊新聞傾力打造的非遺題材紀錄片《非遺探中華》上線播出。該片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漢繡四大國家級非遺項目,聆聽不同技藝背后兩代傳承人的故事,感受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
講述傳承人“破局”故事
《非遺探中華》以“傳承”為核心,選取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漢繡四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非遺項目,講述四位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的傳承困局,展現他們各自的解困之道,通過傳承人視角呈現中國古人的生活智慧、審美情趣,以及后人的匠心傳承和創新精神。
制片人劉昊翔告訴《綜藝報》,四集主題綜合考量了非遺項目的歷史價值、與年輕群體的連接,以及非遺傳承人的心路歷程等因素。節目組優先選擇具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非遺項目,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漢繡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幾代人智慧與技藝的結晶。同時,該片關注這些項目在年輕群體中的認知度與興趣點,如汝瓷通過創新設計推出適合年輕市場的小擺件,徽墨與金石篆刻在線下店與快閃店中受到年輕人青睞。主創團隊還考察了這些項目的市場表現與社會影響力,如徽墨的線下店鋪與金石篆刻的快閃店銷售情況,均反映了它們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命力。
導演李京霖表示,《非遺探中華》的亮點在于對非遺與主人公關系的呈現,以及與觀眾情感連接的獨特設計。紀錄片將非遺制作過程與知識點融入人物故事,讓觀眾在故事中更好地理解非遺內涵。例如,第一集,徽墨傳承人汪愛軍希望將事業托付給兒子,但代際觀念差異讓傳承之路充滿未知;第二集,西泠印社第六代傳承人王勛與徒弟費春祥突破個人風格桎梏,完成傳承蛻變;第三集,汝瓷傳承人李廷懷等人致力于汝瓷復燒工作,深入探索這一傳統技藝在工業化與商業化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之路;第四集,漢繡傳承人任煒不懈尋找漢繡新生機,展現女性傳承人的堅韌與擔當?!啊斗沁z探中華》不僅是對非遺文化的致敬,更是對傳承之路的深刻思考與探索?!?/p>
以小見大 聚焦精神主線
如何以20分鐘的單集篇幅承載厚重的文化命題?李京霖表示,創作者需在眾多素材中取舍,聚焦核心的精神主線,確保主題清晰、情感飽滿。“要精準選擇最想傳達的內容,通過畫面、聲音、采訪、音樂等綜合敘事方式,讓觀眾在短時間內獲得豐富信息量與情感濃度。”
劉昊翔介紹,主創團隊在拍攝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面對汝瓷開窯僅有一次的拍攝機會,團隊與傳承人深入溝通,提前了解每個開窯細節,采用七機位立體捕捉系統,在窯火升騰的瞬間完成高難度拍攝。這種精準的拍攝方式不僅確保了畫面質量,也展現了非遺技藝的精湛與傳承人的匠心。此外,為帶給觀眾沉浸式視覺體驗,團隊在鏡頭設計上注重捕捉傳承人細微情緒與自然狀態,通過隱蔽的機位設計及更大的光區,捕捉真實自然的畫面。在視覺呈現上,主創團隊巧妙運用色彩與光影,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感。例如,徽墨故事以金色光影襯托深黑墨色,暗喻“一兩黃金一兩墨”的主題,既展現徽墨的珍貴,也呼應其歷史與文化價值;金石篆刻通過后期調色處理,突出昌化雞血石的鮮艷色澤,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其獨特魅力;汝瓷部分通過煙花與窯火裂變的隱喻,展現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的藝術美感與自然力量。這些視覺設計,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觀賞性,也讓非遺文化的美學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探索非遺與當代生活的聯結路徑
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制片人方奕晗告訴《綜藝報》,很多非遺傳承人都面臨具體而現實的困境:手藝如何傳承?產品如何銷售?如何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傳承人需要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
片中四位主人公以不同方式探索解困之道。例如,汝瓷傳承人嘗試將手工制作與批量生產結合,在技藝傳承與市場化之間尋找破局路徑;漢繡傳承人通過調整設計風格與開放傳承門檻,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八奈粋鞒腥艘詫嶋H行動探索非遺傳承與創新,他們的故事不僅展現了非遺的魅力,也為其他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p>
李京霖表示,創作者通過紀錄片宣傳非遺,最終目的是讓觀眾在文化層面產生認同感,讓非遺與其生活、生命產生更深連接。為此,她總結了幾點創作經驗:首先,需明確非遺與當代生活的關系,通過展現非遺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回答“非遺為什么與我有關”這一問題,讓觀眾領悟非遺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當下與未來的文化資源;其次,通過更貼近觀眾的表達方式增強吸引力,如結合年輕群體興趣點,以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讓非遺以更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再次,通過人物故事與情感共鳴,讓觀眾感受非遺的溫度與意義,從而加深對非遺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最后,借助跨領域合作,與教育、旅游、商業等結合,讓非遺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旅游體驗的亮點或商業品牌的文化內核,使其更廣泛地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李京霖看來,非遺紀錄片的突破口在于如何讓非遺與觀眾的生活產生更深連接,“通過明確非遺價值、創新表達方式及跨領域合作,非遺紀錄片不僅能成為文化傳播的工具,更將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