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位曾在上海創作和生活過的藝術家,運用畫作、裝置、影像等多元創作語言,以上海這座城市為起點、不同時間為坐標,為參觀者呈現出一幅名為《從前》的城市圖景。這場展覽于近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亮相,是“館藏系列展”中的重要一環 。


楊福東,1971年生于北京,現生活工作于上海,是中國當代最受國際矚目的影像藝術家之一。本次展出的作品《是的,必經之路》以大紅色地毯、反光鏡面、銀色墻紙構建出一個極為醒目的 “舞臺” 。在“舞臺”中央,循環播放著一段多達500人參與的行為表演錄像。在錄像里,楊福東巧妙地把一處龐大的階梯空間轉化成了一個極具象征意味的情景裝置。在集體的表演、個人觀眾的介入、空間通行的秩序規則這三者的組合之下,表達出了對歷史進程、社會演化、時空觀念以及個人生活的思考和討論。
胡為一,1990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致力于新媒體藝術創作。《家》的靈感來自于他本人的一次看房經歷。他留意到在城市快速擴張過程中誕生的新樓盤,名稱各異卻又高度相似。于是,他將這些樓盤名稱單獨拍攝下來,再讓電腦程序隨機排列組合,最終誕生出一個個全新的小區名字,成為了新鮮出爐的“家”。在這一個個華麗卻又雷同的辭藻背后,滿含著人們對“家”的熱切向往。當觀眾凝視著它時,它仿佛也在遙遠的彼岸回望。




崔潔,1983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中山公園》這件作品描繪了公園內的植物景觀。目前有資料可查的、最早來到上海的第一棵懸鈴木,是1866年由意大利人漢鐾禮送給兆豐銀行大班霍格的禮物,后被栽種于兆豐花園(現中山公園)。后來,懸鈴木被大量引進,逐漸成為上海道路景觀的一部分。曾經廣場上的雕塑,有些也被移動到了公園中,與高度人工化的植物放置在一起。雕塑作為懷舊之物,它的移動恰好呈現了城市歷史的消逝軌跡,在占據新的休閑空間時,也與這些植物合成了新的景觀。
在這場名為《從前》的展覽里,藝術家們用獨特視角勾勒著上海往昔。從思考到探尋,再到記錄,不斷牽引著觀眾細讀城市中名為歲月的注腳。讓觀眾于藝術中重新認識上海,也重新開始審視自我與城市的羈絆,找尋心靈歸處與城市的隱秘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