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曾短暫發行過的“川沙三四區商聯會購物代價券”是民國時期上海市郊發行最精美的紙幣之一,同時也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川沙因鹽而興,明初上海有七大鹽場,八團鎮占了三強,八團鎮就是今天的川沙。八團一帶為沿海灘地,盛產食鹽,也因此逐漸崛起,成為鹽商云集、商鋪林立的浦東大鎮。到了萬歷年間,其已是“生聚日繁,人文漸盛,巍然為濱海巨鎮”。起初,所謂的“巨鎮”并沒有城墻。直至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八團及其周圍地區倭寇猖獗,朝廷采納當地民眾的建議,在松江知府屬下的川沙洼西筑川沙堡城置兵城守,隸屬于金山衛中后千戶所。明朝時川沙城內有川沙堡千戶公署、百戶所,還有三林莊巡檢司,南門為迎瑞門,西門為太平門,北門為拱極門。護城壕寬12丈,深1丈半。川沙城堡后來就發展成了川沙縣,川沙之名由此流傳。
清朝初期,川沙地區分別屬于上海縣、南匯縣和寶山縣等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松江府,移駐川沙城。嘉慶十年(18 05年),朝廷將上海縣高昌鄉濱海地和南匯縣長人鄉北部,下沙場八、九團地分出,設置了川沙撫民廳,廳署在城內東南角,嘉慶十五年劃界,隸屬于松江府。宣統三年(1911年)改廳為縣,設置川沙縣,仍屬松江府。民國元年(1912年)此地由直隸與江蘇省管轄,曾經有短暫叫過“川沙市”。1958年,川沙縣從江蘇省劃出,歸入上海市。川沙城一直是川沙廳治、縣治和縣政府所在地,直至1992年撤縣改為浦東新區。
川沙城內有座赫赫有名的川沙老宅,是歷史代表性建筑物“內史第”,原稱沈家大院,清咸豐九年(1859年)沈樹鏞中舉,官至內閣中書,便將祖上沈家大院改名為“內史第”。短短百年間,“內史第”涌現出諸多響當當的歷史人物,宋慶齡就出生在川沙內史第,還有近代中國毛巾工業的先驅、經記毛巾廠創辦人沈毓慶,以及黃炎培等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物。而“內史第”也被譽為浦東的“文化之根”、川沙的“紅色名片”。
說回“川沙三四區商聯會購物代價券”。抗戰時期,當時法定的貨幣是銀兩和銅錢,大額銀錢份量過重,交易不便,有價代價券應運而生,各錢莊、商會等將其用作支付的手段,特別是在商業找零中經常使用,也是上海廠商抵制日本金融戰、自救圖存的愛國舉措。

據川沙縣志記載,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川沙三四區商聯會發行了購物代價券,使用于川沙三四地區(川沙三區由龔路鄉、新港鄉、新民鄉、潮音鄉組成;川沙四區由營房鄉、蔡路鄉、青墩鄉、圓圓鄉、合慶鄉、奚埠鄉、麟鳳鄉組成,即現今的浦東新區顧路鎮、龔路鎮、蔡路鎮以及合慶鎮地區)。
目前,已見到的“川沙三四區商聯會購物代價券”有三種面值,即伍分券、壹角券、貳角券三種。該代價券設計精美、印刷清晰、風格一致,正面圖案都是北京頤和園萬壽山沉香閣,并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防偽暗記工藝,右面為面值,四個角都有面值,上為“川沙三四區商聯會”,下邊框內有“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十二月印”,蓋有紅色印章為“張俊葛印”,其中壹角券、貳角券已知有兩種A、B字軌。伍分券背面為紫藍色,壹角券背面為紅色,貳角券背面為藍色,由當時財政部印刷廠最先進的印鈔機印刷。
抗戰勝利后,剛復業的區內城鎮商貿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對融通資金要求日益迫切,中央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等重回上海金融市場,承擔起市場的主導地位,各錢莊、銀號、商聯會的票證逐步退出金融市場。
此套“川沙三四區商聯會購物代價券”發行范圍小、發行使用時間短、發行量少,又因當時市面上的票券回收得比較徹底,現存世也鳳毛麟角。其中,伍分券目前僅見一枚,實屬珍貴。
每張紙幣都有一個故事,透過一張張、一枚枚內涵豐富的紙幣,人們可以看到歷史的風云變幻,而它們也是活態歷史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