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受蘇州好友、錢幣藏家錢仁杰所托,我和錢幣學家袁林,資深博物館人、古瓷鑒定專家師小群,一同將錢仁杰珍藏的一枚“ 和同開珎”銅錢捐贈給陜西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
錢仁杰,在我看來實在是個寶藏男孩。他本人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現在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深造,依然學的是美術專業。雖然我們未曾見面,但似乎已經成為了十分投契的朋友。他在錢幣收藏領域專攻日本皇朝十二錢、江戶時代金銀幣、蒙古汗國錢幣、絲綢之路金銀幣等。學美術的小伙子,同時又在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審美的眼光自然是受到了系統訓練,所以我一直期待能夠全方位目睹他的藏品。
說起是如何與這枚“和同開珎”結下緣分的,錢仁杰說第一次見到這類錢幣時就被迷住了,其錢形,文字、鑄造,都像極了唐代“開元通寶”(當然,其鑄造工藝,根據研究是完全不同的。唐代鑄錢已經普遍采用更先進的翻砂工藝,而向中國學習鑄造技術的日本仍舊使用范鑄)。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某拍賣網站購得一枚,擁有之后才真正感受到:一千多年前,那些在大唐學習的遣唐使們積極學習中國文化,而后將各種技藝帶回日本。其后在沿襲的過程中,他們又形成了自己的認知。錢仁杰說:“錢幣,這種有溫度的器物,啟發的何止是學子的學習勁頭,更有對背后宏大歷史波瀾的不斷追索。”
當錢仁杰的老師——袁林聽說學生有意想把珍藏多年的這枚“和同開珎”捐贈后,心情非常激動。因為就在2024年,他本人已將一枚“和同開珎”銀錢捐贈給了中國錢幣博物館。袁林認為,與其在個人手中有限地被看到,不如讓這些錢幣呈現給更多的熱愛者。通過錢幣,大家可以了解到大唐的海納百川,以及當時鄰邦的追慕之情。師生同捐“和同開珎”,實屬一段佳話。
日本鑄造的“和同開珎”錢,袁林有過深入的研究。在中國貨幣體系中,袁林抽絲剝繭地研究了中國貨幣文化對東亞諸國的影響,尤其是這些國家在對中國的學習中曾經出現的貨幣文化現象,以及具體的錢幣形制發展。在這其中,日本學習得格外認真,傳承得特別虔誠,年號吉語的錢文完全都由中文書寫,形制也幾乎都是圜形方孔。關于“ 和同開珎”錢幣,袁林有過專門的文章論述,在此不多贅述。
值得一說的是,在這次捐贈過程中,曲江藝術博物館積極與我們進行文化交流。博物館方表示:“我們堅信,只要我們繼續堅持好為社會藏寶,為大眾辦館的信念,繼續以高質量的展覽和多樣化的文化惠民舉措,踐行博物館服務公眾的文化公益使命,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同行者、同路人,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捐贈人,與我們一起把博物館建設得更好。”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是對文化藝術的追崇,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鼓舞著我們向美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