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根基和文物保護不可忽視的力量,民間文物收藏在當下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與發展趨勢。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實施后,民間文物收藏的制度和業態該如何建設?
蔡煒(“鳴鶴雅集”創建人、收藏家):時代發展讓我們從參觀走向參與
改革開放前,中國人沒有能力競買自己的古代藝術,只能隔著玻璃參觀。現在所有制權益變化讓我們能從參觀走向參與,這是歷史性的轉折。早期我們參與拍賣太難了!還記得1989年我在蘇富比買了一件藏品,外匯審批要20個工作日,報關單得跑海關、銀行、外管局,整套流程下來像做外貿生意。現在我國拍賣業已發展壯大,但仍面臨著估價體系混亂、拍品短時間重復上拍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翰海的秦公先生提出拍品5年內不得再上拍,可現在國外低價拍回、國內高價轉手,實則背離了收藏的本質。從藏家角度看,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的影響都是次要的,信譽和信任才是拍賣的根本。


萬捷(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民間收藏是人類文明延續的重要推手
民間收藏是人類文明延續的重要推手,對博物館藏品補充意義重大。全世界的博物館,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這樣靠捐贈和民間捐款購買藝術品的非公益組織都離不開民間收藏,故宮博物院的不少重要文物也來源于張伯駒等藏家的捐贈。這些藏家可以說是偉大的公益人士。拍賣為民間收藏提供了良好平臺,在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實施的背景下,我們要重視文物保護與交易的關系。《文物保護法》的目的是保護文物,但交易也是保護的一部分,合理的交易能讓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我們應在《文物保護法》的基礎上,促進文物合理、可控的交易,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另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文物鑒定和傳承有序有重要作用,未來或許能借助它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我也觀察到,現在國外年輕人對中國文物的興趣降低,我們要通過數字化等手段宣傳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薛世清(中貿圣佳國際拍賣總經理):應發揮好拍賣的市場把關作用
隨著近年來文物商店的急劇萎縮,拍賣公司的主要征集范圍也轉向民間收藏。但藝術品市場也出現了不少亂象,比如假貨泛濫。許多人收藏了幾十年的“藏品”,等希望送拍變現時卻發現是贗品,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上當受騙。作為正規拍賣企業,我們要發揮好市場作用,對拍品嚴格把關,去偽存真,同時希望未來法律能對民間收藏有更合理的規定,讓文物經營更加活躍,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陳零初(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副總經理):為規范市場發展扎起一道“籬笆”
在我從業的這些年里,拍賣企業給國家收藏提供了很多珍貴的優秀的藝術作品,比如我們征集到的張先《十詠圖》、《出師頌》以及中貿圣佳的米芾《研山銘》,這些國寶級藝術品進入國有收藏單位并向全社會大眾進行公開展示,無疑是拍賣企業為民間收藏及國家收藏、為維護行業秩序作出的貢獻。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對文物流通市場提出了不得知假售假、知假拍假,不得虛假宣傳的要求,作為正規從事藝術品拍賣的企業,我們不僅要堅守行業自律原則,也將幫助國家有關部門扎起一道“籬笆”,保障藏家合法權益。希望在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執行過程中能保障正規拍賣企業的生存空間,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推動民間文物收藏市場健康發展。
中外監管理念有何差異?如何更好地理解國際規則并與之接軌?

岑詠音(佳士得拍賣亞洲區董事總經理、總法律顧問):減少國際化拍賣活動的阻礙
作為一家國際拍賣行,我們一般會制定一套標準的業務條款和合同,以適應全球不同地區的業務開展。無論在哪個國家運作,合同的商業條款基本相似,只是仲裁條款或紛爭解決的管轄法律可能會根據當地情況有所調整,以便于來自全球的客戶更方便地參與。在國際規則方面,像佳士得這樣的國際拍賣行大部分拍品類別都有5年的拍品保證。不過,對于拍品的瑕疵,我們一般是現狀出售,但會提供狀況報告,鼓勵客戶在購買前自己查看實物或聘請專家鑒定。我認為在構建國際化的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過程中要在付款、運貨、出口等各個環節減少阻礙,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國際客戶參與。

盧海紅(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負責人):提升北京文物藝術品進出境份額
我們依托自貿區的保稅政策開展工作,自貿區政策給予國際文物藝術品進境很大優勢,暫緩繳納關稅增值稅,吸引了一些國際畫廊和藝術機構入駐。但在實際運行中,還是存在一些壁壘,比如國家外匯管制限額,這在與國際接軌時不夠靈活。還有文物臨時進境在保稅區存儲期限及延期申請的規定,和國際通行做法存在差距。2023年北京海關的數據顯示,天竺綜保區的北京關在文物藝術品進出境數額上占北京市場進出關的93%,但和上海關相比差距很大。北京自貿區在文化藝術品保稅服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希望政策能更加開放,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加強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促進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
汪嘉名(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為接軌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我們自貿區在藝術品進出境方面有很多數據體現了與國際市場的對接情況:2023年我們平臺藝術品進出境貨值為120億元,2024年下降到86億元,但件數增加,這反映出市場走低,藝術機構在境外征集的物品貨值下降。2021年至2024年共有69家展商參與上海進博會,帶來495件展品,成交了173件,總貨值22億元。在與國際接軌的操作中,我們遇到過一些問題。我們也在積極推進自貿區人力資源國際資格證書的相互互認,希望能為國外拍行和拍賣師進入國內創造條件,同時也助力中國拍賣師走向國際。

杜耕(天津鼎天國際拍賣董事長):誠信是國際行業的通用準則
我們在英國經營拍賣公司的過程中,發現兩國在法律、信仰、審美等許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在征集藝術品時,英國古董商很看重保險協議等細節,而且英國對企業有很多規定,比如要求簽訂反洗錢協議。在對比中我深刻體會到,每個國家的法律和拍賣規則都不太一樣,但誠信是通用的準則。我認為,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在未來發展中要做好思想準備迎接新的變化。雖然現在面臨一些困難,但就像“聚勢向新”這個主題一樣,未來充滿希望,我們要不斷創新,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同時堅守誠信原則,推動行業發展。
面對當下風云變幻的全球局勢,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拍賣行業應當如何堅守原則、規范化運營并提升品質、凸顯行業價值、創新網絡拍賣?
彭兆君(北京永樂國際拍賣董事總經理):面對市場變化積極創新業務模式

永樂拍賣選擇了現當代藝術領域進行深耕,這得益于團隊多年的積累和當時市場的需求,年輕藏家的涌入也為這個領域帶來了活力。在堅守現當代藝術領域的同時,我們也積極創新。從2021年開始探索線上交易拍賣,2022年率先在行業內推出古董直播間,到2024年我們已經有20個直播項目。這些直播間與線下業務相輔相成,為線下培育了優質的新藏家群體。比如,我們線下拍賣會除當代藝術外,其他門類新進藏家較少,而抖音直播每場都有50%左右的新進藏家。我覺得未來充滿未知,也充滿無限可能。作為拍賣人,我們要堅守對行業的熱愛,全力以赴,積極面對市場變化,不斷創新業務模式,在細處求精益,在深處謀布局,相信行業會迎來更好的發展,靜待春暖花開。

胡妍妍(中國嘉德國際拍賣總裁):為文化傳承保護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當前藝術品拍賣行業進入深耕期,未來十年將是行業與社會效益、市場成長融合的階段,我們要為文化傳承保護和經濟繁榮發展貢獻力量。全球經濟格局調整,藝術品市場面臨不確定性,也迎來跨文化對話和技術賦能的機遇。如今市場成交萎縮,客戶迭代,普品滯銷,優秀企業集中了優質拍品和客戶……面對這些情況,中國嘉德將精簡業務,降本增效,聚焦核心業務;深耕客戶需求,調整拍品結構,匹配新的收藏趨勢;捕捉結構性機遇,布局長期賽道,關注被低估的優質資產。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創新,利用科技賦能解決藝術品真偽問題,希望通過區塊鏈、A I技術實現藝術品全鏈條追索,建立流轉大數據分析。我們同時也呼吁開放文博數據資源,建立權威查詢平臺。此外,在政策層面,探索稅收優惠促進文物回流,扶持民營美術館鼓勵民間收藏,推動行業發展。
陸豐川(西泠印社拍賣總經理):堅持以學術價值引導拍賣

在我看來,堅守與變革是相互關聯的。從堅守中的變革來說,西泠印社拍賣一直堅持用學術引導拍賣。現在整個市場對學術性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我們推出學術性高的拍品,深挖學術價值,得到了市場的良好反饋。而且講究學術和專業出身的年輕從業人員有了更多機會,藏家也更愿意傾聽專業意見。在行業瓶頸期,這能讓我們有前進的動力。另外,我們堅持門類綜合化,這樣在市場平穩期抗壓力更強,還能進行更透徹的學術思考。從變革中的堅守來說,我們一直推出鄉賢文化,根植于江浙滬,致力于傳統文化建設。在經營模式上,我們不辦夜場拍賣,而是組織符合江南消費和思考習慣的鄉賢專題拍賣,與其他拍賣公司在拍品和經營模式上互通有無,共同進步。我相信,只要我們在堅守中變革,在變革中堅守,行業就能不斷發展。

陳赟(南京經典拍賣董事長):堅守公正、公開、公平和誠信原則
拍賣行業的核心價值是公正、公開、公平和誠信。以前很多其他行業的企業看到拍賣賺錢就進入這個行業,但在利潤降低后就撤退了。而我們一直堅守,比如有一位客戶拿20年前在我們這拍下的作品要求退貨,雖然當時技術有限沒甄別出問題,但我們還是退了款,這就是企業誠信的體現。南京是文化古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我們深挖與南京有關的金陵文脈,比如上個月和金陵四老館聯合舉辦書法拍賣會,雖然一開始不被看好,但最終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說明堅守傳統,契合城市文化特色,能得到市場認可。為了變革,我們將在模式上和資源方深度合作,走出拍賣場為大家服務;營銷上,深入研究拍品學術價值,利用小紅書、抖音、視頻號等新興方式積極推廣,發掘新聞事件提升拍品關注度;成本管理上,我們把辦公室改成展覽廳和拍賣廳以節省成本,謀求生存。我相信,只要我們沉住氣,堅守核心價值,積極變革,行業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