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冰溝河位于武威市區西部的祁連山中,地跨武威市涼州區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鎮兩境。2023年,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該區域的調查中共發現史前遺址4處,采集到各類陶片和石制品。部分可復原的陶器顯示,有罐、盆、碗等器型,石器有石錘、石斧、砍砸器、石片石器、細石器等,其時代從馬家窯文化馬廠時期一直延續到齊家文化時期,這些遺存為研究武威史前文化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武威;冰溝河;史前遺址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41
1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冰溝河流域史前遺址位于武威市區西南約20千米的祁連山中,地跨涼州區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鎮兩境。區域內降水較少,河流主要來源于祁連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補給。發源于祁連山的冰溝河自西向東匯流于金塔河,繼續向東北匯入下游的石羊河。河流兩岸為土層深厚的緩坡臺地,北岸光照充足。本次調查發現的遺址多位于季節性河溝與主河道交匯處的二級階地上,分布規律明顯,是古人基于水熱資源充分考量的結果(圖1)。
本次調查的遺址及周邊區域,水熱條件較好,分布著不少其他史前遺址。據歷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除遺址區域外,位于附近山麓的茂林山①、旱灘坡②、磨咀子③、五壩山④等地都普遍發現了馬家窯文化馬廠時期至齊家文化時期的遺址,市區周邊還發現了海藏遺址、皇娘娘臺遺址等齊家文化時期的代表性遺址。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在收集、整理資料和文獻梳理基礎上,對未開展過區域系統考古調查的冰溝河流域史前遺址進行了實地調查。實地調查采用區域系統考古調查的方法,除對已知遺址進行復查外,重點判讀已知遺址地形地貌特征和分布特征,運用衛星地圖等現有空間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室內分析,圈定疑似區域,為田野考察規劃調查路線和選取調查區域做好準備。野外調查利用GPS和高清影像等,采用一般與重點相結合的方式,對疑似區域進行實地踏查,實現對調查區域的全覆蓋。重點踏查可能存在遺址的河流兩岸、較大溝谷兩側臺地和距離河流較近的低山丘陵緩坡上。在踏查過程中,除采集地表典型陶片外,重點對發現的文化層及遺跡單位進行測繪、拍照,采集地層和遺跡單位中的陶片、骨骼、炭屑等。進行陶片采集時,首先通過陶片的分布狀況確定遺址的中心區域;然后采用隨機采樣的方法隨機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圓,全面采集圓內的陶片,用以后期統計遺址陶片的豐富程度。
調查期間采用旋翼無人機,對調查遺址進行航空攝影,從而和衛星影像形成不同空間尺度的影像疊加,為相關研究提供更多地理信息。
3 調查收獲
3.1 冰溝河1號點
冰溝河1號點位于涼州區新華鎮西灣村東北約450米處的河邊二級階地上,北靠山嶺、南臨冰溝河,遺址面積約0.85萬平方米。地面散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灰陶及少量彩陶。
①器底。標本1(2023WB1∶B1),泥質紅陶,殘缺嚴重。平底,下腹斜直。底徑7厘米,殘高3.2厘米,壁厚0.5厘米,底厚1厘米(圖2∶2)。標本2(2023WB1∶B2),泥質灰陶,殘缺嚴重。平底。底徑9.2厘米,殘高5厘米,壁厚0.6厘米,底厚1.2厘米(圖2∶4)。標本3(2023WB1∶B3),夾砂灰陶,殘缺嚴重。底徑4.8厘米,殘高2厘米,壁厚0.3~0.4厘米,底厚0.5厘米(圖2∶1)。
②彩陶。標本1(2023WB1∶B4),泥質紅陶,飾黑色條帶紋、網格紋。殘長10厘米,殘寬7厘米,厚0.5厘米(圖2∶3)。標本2(2023WB1∶B5),飾黑色網格紋條帶紋、暗紅色條帶紋。殘長8.3厘米,殘寬9厘米,厚0.6厘米(圖2∶6)。
③敞口罐(2023WB1∶B6)。泥質紅陶,底部殘缺,口微敞,尖圓唇,束頸,溜肩,鼓腹,下腹及底殘缺。器表用黑、紅二色彩繪紋飾,口部飾鋸齒三角紋和弦紋,腹部飾縱向條帶紋和網格紋。殘高10厘米,口徑11.7厘米,壁厚0.5厘米(圖2∶5)。
④單耳罐(2023WB1∶B7)。標本采集于冰溝河1號點,泥質彩陶。微敞口,直頸,鼓腹下垂,下腹斜收,小平底。口、頸部附一橋形耳,與之對稱的最大腹處凸出一小鋬,其上壓印兩道豎線紋。器身通體飾紅色陶衣打底,口、頸內壁及耳部繪黑色波折紋,頸外壁繪黑色三角紋和黑、紅色條帶紋。腹部用縱向的黑、紅色條帶紋間隔形成六個大小不同的開窗,其間飾黑色三角帶紋、網格紋、菱形紋。下腹素面無紋,表面橫向磨光。通高11.7厘米,口徑8.3厘米,最大腹徑11.6厘米,底徑5.6厘米(圖2∶7)。
3.2 冰溝河2號點
冰溝河2號點東距冰溝河1號點約1千米,北靠山嶺、南臨冰溝河,西為季節性河流,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地表可見石器、素面陶和彩陶片等。
①砍砸器(2023WB2∶B1)。青灰色石灰巖質,兩側及尾端經過修整,頂端和正、背兩面保留原石面,便于手握。長8厘米,寬8厘米,厚5.6厘米(圖3∶1)。
②石錘(2023WB2∶B2)。大致呈圓角方形,頂端和尾端經過修整,頂端不甚齊整。正面和背面中部均敲砸出能放一個指肚的小坑,兩側邊緣磨光,使用痕跡集中在尾端及兩側。青灰色砂巖質。長10.5厘米,寬8厘米,厚4.6厘米(圖3∶2)。
③石斧(2023WB2∶B3)。青灰色輝長巖質,呈梯形片狀,正、背兩面為原石面,尾端和一側面有打擊使用痕跡。長9.3厘米,寬8厘米,厚3厘米(圖3∶3)。
④石片石器。標本1(2023WB2∶B4),青灰色灰巖質,呈多棱片狀。一面保留自然臺面,周邊有單面剝片痕跡。長5.4厘米,寬5厘米,厚1.5厘米(圖3∶4)。標本2(2023WB2∶B5),青灰色灰巖質,頂端保留臺面,周邊有單面剝片痕跡。長3.2厘米,寬2.3厘米,厚1.3厘米(圖3∶6)。
⑤細石核(2023WB2∶B6),黑灰色燧石質,呈船底狀,上、下修出臺面,四周有縱向剝片痕跡,可見清晰的打擊點、半錐體和同心波紋。長1.8厘米,寬1.7厘米,厚1.1厘米(圖3∶5)。
⑥陶罐。標本1(2023WB2∶B7),上部缺失,下腹平直,平底,素面。底徑8.2厘米,底厚1.2厘米。殘高4.2厘米,底厚0.7~1.1厘米(圖4∶2)。標本2(2023WB2∶B8),夾砂陶,素面。口徑12厘米、殘高11厘米,厚1厘米。敞口,方唇,束頸,頸部飾兩個對稱泥釘,溜肩,肩以下缺失(圖4∶3)。
⑦陶碗(2023WB2∶B9)。敞口,圓唇外壁平直,底部缺失。口徑13.6厘米,殘高4厘米,厚0.7厘米(圖4∶1)。
⑧器耳(2023WB2∶B10)。夾砂灰陶,殘缺嚴重。殘長9.7厘米,壁厚1.1厘米,耳厚1.2厘米(圖4∶4)。
⑨彩陶。標本1(2023WB2∶B11),夾砂紅陶,殘缺嚴重。器表飾紅褐色陶衣、黑色點和條帶紋,殘長4.8厘米,殘寬2.8厘米,厚0.6厘米(圖4∶9)。標本2(2023WB2∶B12),夾砂紅陶,殘缺嚴重。器表飾黑色菱形、網格、條帶及褐色條帶紋。殘長8厘米,殘寬4.5厘米,厚0.6厘米(圖4∶7)。標本3(2023WB2∶B13),夾砂紅陶,殘缺嚴重。器表飾黑色條帶紋。殘長7.5厘米,殘寬5.5厘米,厚0.5~0.7厘米(圖4∶5)。標本4(2023WB2∶B14),夾砂紅陶,器表飾黑色條帶紋、點紋。殘長5.4厘米,殘寬3.2厘米,厚0.5厘米(圖4∶10)。標本5(2023WB2∶B15),泥質紅陶,敞口,尖圓唇,束頸,鼓腹,腹部飾對稱泥釘,下腹斜直,底部缺失。外壁飾黑、紅色條帶紋(圖4∶6)。標本6(2023WB2∶B16),夾砂灰陶,微敞口,直頸,溜肩,外壁飾黑色條帶紋,肩部以下缺失(圖4∶8)。
冰溝河2號點采集陶片25片。其中紅陶占總陶片的32%、灰陶占12%、彩陶占56%;其中泥質占16%、夾砂的占84%。紋飾方面,以弧線為主,占紋飾總量的56%,繩紋占12%,乳釘紋占5%,網格紋占7%,多裝飾在器身部位。器物口沿部位裝飾有附加堆紋,占總紋飾的10%,除了各類紋飾外,器身上還飾有彩繪幾何紋,占紋飾總量的10%。
3.3 冰溝河3號點
冰溝河3號點位于天祝縣祁連鎮馬場灘村南岔河與冰溝河的交匯處,北靠山嶺、南臨冰溝河,西側為一條季節性河流,遺址面積為1.7萬平方米,地表可見零散的陶片。
①器口(2023WB3∶B1)。殘缺嚴重。夾砂紅陶,素面。口徑8.6厘米,殘高3.5厘米,厚0.6厘米。敞口,圓唇,束頸,頸部以下缺失(圖5∶1)。
②器底(2023WB3∶B2)。夾砂灰陶,飾繩紋。底徑12.7厘米,殘高3.7厘米,壁厚0.6~0.8厘米,底厚0.5厘米。罐下腹斜直,腹部以上缺失,平底(圖5∶5)。
③陶碗(2023WB3∶B3)。夾砂灰陶,殘缺嚴重。素面。口徑12.2厘米,高4.6厘米,底徑5.3厘米,壁厚0.8厘米,底厚0.3~0.4厘米。敞口,圓唇(圖5∶2)。
④彩陶。標本1(2023WB3∶B4),夾砂紅陶,殘缺嚴重。飾兩道黑色條帶紋。殘長5.5厘米,殘寬3厘米,厚0.7厘米。大體呈長方形(圖5∶3)。標本2(2023WB3∶B5),泥質紅陶,殘缺嚴重。飾黑色網格、條帶紋。殘長5.3厘米,殘寬4厘米,厚0.4厘米。大體呈三角形狀(圖5∶4)。
冰溝河3號點采集陶片32片。其中紅陶占總陶片的40%、灰陶占31%、彩陶占29%。其中泥質占3%、夾砂的占97%。紋飾方面,以弧線為主,占紋飾總量的11%,繩紋占9%,網格紋占4%,刻劃紋占1%,多裝飾在器身部位。除了各類紋飾外,器身上還飾有陶衣,占紋飾總量的75%。
3.4 冰溝河4號點
冰溝河4號點位于天祝縣祁連鎮馬場灘村南岔河與冰溝河的交匯處,遺址面積0.9萬平方米,地表可見零散的陶片。
①器口(2023WB4∶B1)。夾砂紅陶,殘缺嚴重。口沿壓印花邊,飾圓圈紋,頸飾刻畫波浪豎線紋。口徑16厘米,殘高5厘米,厚0.6厘米。
②器底(2023WB4∶B2)。夾砂紅陶。殘長7.6厘米,殘寬5厘米,厚1厘米。
③彩陶(2023WB4∶B3)。夾砂紅陶,殘缺嚴重。飾黑色、暗紅色條帶紋。殘高6.1厘米,殘寬5.5厘米,厚0.6厘米。大致呈正方形狀。
冰溝河4號點采集陶片20片,其中紅陶占總陶片的60%,灰陶占25%,彩陶占15%。其中泥質占30%,夾砂的占70%。紋飾方面,以弧線為主,占紋飾總量的34%,繩紋占11%,刻畫紋占11%,多裝飾在器身部位。除了各類紋飾外,器身上還飾有白陶衣,占紋飾總量的44%。
4 結論
本次調查首次全面摸清了武威冰溝河流域史前遺址的分布、時代及相關遺存等情況,為研究武威史前史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石制工具表明,該流域各遺址的石制品制作應是就地取材,使用河床上大小和材質合適的卵石來制作石錘和砍砸器,制作簡單,并沒有進行精細加工。細石器和石片石器是適應草原和灌木環境的產物,主要用于狩獵和切割肉類食物。調查發現的細石器和石片石器,說明狩獵也是其維持生活的來源。另外,本次發現的4處遺址均位于大水河河邊,除了生活使用河水外,也可能存在捕魚活動。本次調查采集到的彩陶、高領罐、單耳罐等時代特征明顯,為我們判斷該區域內遺址的時代提供了依據。彩陶均以黑、紅二色繪制出弧線紋、條帶紋、網格紋、菱格紋等,這與馬家窯文化馬廠時期的彩陶裝飾方法一致⑤,高領罐、雙耳罐等與武威海藏遺址⑥出土的同類器物相似,是齊家文化的典型器物。因此綜合來看,這些遺址的大致時代為馬家窯文化馬廠時期到齊家文化時期。
項目負責人:郭祥
執筆:郭祥、周建梅、趙婧
調查:郭祥、周建梅、趙婧、盧秀善、朱安、盧朝、李麗、蔡建宏、趙啟杰、楊坤、付建麗、宋禮萍、劉強寧
繪圖:趙啟杰、付建麗、楊坤、強靖宇、黎思言、秦祉祺
拍照:趙啟杰、劉強寧
注釋
①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下)[M].北京:測繪出版社,2011:189.
②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下)[M].北京:測繪出版社,2011:197.
③郭德勇.甘肅武威郭家莊和磨咀子遺址調查記[J].考古,1959(11):583-584.
④王輝,周廣濟,龐耀先.武威塔兒灣新石器時代遺址及五壩山墓葬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4(3):8-11.
⑤陳曉峰.武威文物精品圖集[M].蘭州:讀者出版社,2019.
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威海藏:齊家文化遺址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