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0日,沃爾夫獎揭曉,今年的建筑獎頒發給了中國建筑師徐甜甜。沃爾夫獎是國際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獎項之一,徐甜甜是首位獲得藝術類獎項的中國人。在建筑圈,在很多建筑師熱衷于在城市設計地標性建筑時,徐甜甜一頭扎在鄉村,變一場建筑的“魔術”,也為鄉村振興探索了一條新路。
從城市到鄉村
徐甜甜1975年出生于福建莆田,因為成績優異,1992年被保送至清華大學建筑系,進入她夢寐以求的建筑設計專業。從清華本科畢業后,她到哈佛大學建筑學院攻讀城市設計碩士,畢業之后在美國波士頓和荷蘭鹿特丹的一些知名建筑事務所工作了4年。
2004年,徐甜甜在北京創立了DnA建筑設計事務所。當時,國內一些大城市追求新的地標建筑,作為地域的標識與發展的象征。很多項目前期準備不夠充分,經常風風光光地開始,卻半途而廢。徐甜甜看到紅紅火火的建筑業背后潛藏的危機。
讓徐甜甜的設計重心發生改變的是一次偶然的契機。2014年,她受到一個茶文化中心項目的委托,第一次來到浙江麗水市的小城松陽。在那里,不斷有村委、政府的人向她詢問: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帶動當地發展?之前,徐甜甜根本不知道松陽這個地方,第一次接觸鄉村,有很多好奇的心態和想法,也到附近很多村子、景區考察了一圈。從此,她將自己的目光從城市轉向鄉村。
松陽是中國浙江麗水建制最早的縣,擁有1800余年歷史,留有100余座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其中國家級傳統村落有71個,堪稱“最后的江南秘境”。徐甜甜考察時看到的并不是一幅田園牧歌式的景象,而是不少深山中的村落出現了空心化,水泥樓與瓦片房交錯,失去了傳統的鄉村風貌,不復美感。在慢慢地了解鄉村的過程中,她發現每個村莊都還存有傳統的特色美,并不需要大刀闊斧地改造或者照搬大城市的思路,不妨試試“建筑針灸”。像中醫一樣,深入每個村莊,調研與挖掘該地特質,再依此確立功能與設計,用極少的錢,烘托出各村的文化特色。
找出每個村落的特色
紅糖是松陽縣樟溪鄉興村的重要產業,村民至今保留著擁有百年歷史的古法制糖工藝。徐甜甜考察發現,傳統形態的紅糖家庭作坊設備簡陋,衛生條件臟亂,還具有火災隱患。2016年接下這個項目后,她決定予以“針灸式”的改造,在這片傳承了幾百年紅糖產業的土地上,設計建造一座全新的紅糖工坊,每逢制糖季節,村民齊聚一堂,加入古法制糖的生產加工中。
徐甜甜以靈活的輕鋼結構搭建出紅糖生產所需空間,建筑體分為南北兩部分:由紅磚圍合的北側與甘蔗地相鄰,用來堆放甘蔗和作為后勤服務;南側的視線朝向村莊與田野,成為開放的紅糖生產展示區。環繞其間的線性走廊則構成了參觀流線,引領觀眾觀看這場甜蜜“戲劇”。紅糖工坊僅在冬季投入生產,其他時候則作為文化禮堂使用,已經舉辦多場木偶戲演出及體驗傳承活動。
嶄新的紅糖工坊問世,成了一個“田野間的夢想天地”,既能容納當地村民習以為常的生產和生活,又像一件藝術品,讓生產變得如同戲劇表演現場向游客展示。當地的村民田間勞作之余可以在此休憩,外來的游客也可在此體驗田園詩意。
在與不同村子打交道的過程中,徐甜甜發現,每個村落都會有一些讓村民引以為豪的東西,比如平田村的蘿卜和云海,橫坑村的竹林和竹筍。根據這些地域標識,她分別設計了農耕館和竹林劇場。
平田農耕館位于平田村的核心區域,隸屬松陽縣四都鄉,距離縣城15公里,它三面環山,村內有多處古道水系、地貌遺址以及古樹。徐甜甜將村口幾棟破損嚴重的夯土村舍改造成農耕館,作為新的村民中心,同時成為對外展示鄉土農耕文明和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窗口。它包括南北兩座相鄰的房子,南側是農耕館主體,陳列著老式的農耕工具,原來的豬圈則被改造成了小花園,北側是藝術家工作室,中間則夾著手工作坊。農耕館建成后可以經常性舉辦文化藝術展覽和文化沙龍活動。
在松陽,一個個古村落在徐甜甜的妙手點化下煥發勃勃生機,石門圩村的廊橋、蔡宅村的豆腐工坊、橫樟村的油茶工坊……很多老屋和古建得以保存,引來了人氣,留住了“鄉愁”。鄉村建筑和文旅的融合,也為這些古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被建筑師改變的鄉村
2025開年,浙江臺州縉云縣的黃巖石窟在網絡爆火,“鬼斧神工”“穿越時光的洞穴”……網上的一系列評價,讓人很難將它與鄉村聯系在一起。
縉云是千年古石城,當地采石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20世紀90年代末,縉云大部分巖宕停止開采,雖然遺址被保留下來,但20余年過去,部分巖宕因為年久失修不時坍塌。為了把這片鄉土建筑留住,仙都景區想把這片遺址二次開發利用。
2018年起,縉云縣政府開始和全國頂尖的鄉村建筑設計師談相關的改造方案,但大部分的方案需要大改大造,最后一一被否決。直到2021年,曾在松陽扎根8年、改造過多個網紅鄉村建筑的徐甜甜來了,她在縉云考察、調研,并闡述了“針灸式改造”鄉村建筑的理念,雙方一拍即合。
2023年,徐甜甜接手改造,十五個月的施工后,石窟煥然一新。在考察期間,徐甜甜感受到當地村民對巖宕都有強烈的認同感,于是決定保留巖宕的外形特性,先為巖宕打造合適的公共空間方案,再進行細微改造。
走進黃巖石窟的一瞬間,就被一種原始的壯麗感所擊穿。石水共生的1號窟:兩座相連的編木拱橋,共同構筑了一條筆直的通道,而橋的下方就是碧綠的水潭。其實石窟原本無水,但千百年的開采形成了眾多坑洞,上下落差高達幾十米。雨水長年積累,形成了深潭奇景。
千年以來,人們在洞窟開辟出了大大小小的生產通道,這些原有的通道,在設計師的手下變成了交錯連續的通廊,步步為景。連接1號、2號石窟的山洞,如今就化身成一條藝術長廊,這里正在展出左靖團隊的開幕展《石》。穿過這條甬道,便來到了2號窟。三個大小各異的劇場,一個頭頂巖壁,另外兩個露天而居,這里會有當地民樂團的演奏:長笛、琵琶、堂鼓共同奏出悠揚的樂曲,在石壁的重重反射之下尤為動聽。
在改造巖宕的過程中,一件小事讓徐甜甜記憶猶新。10號巖宕之前是村民的養雞場,村民主動提出,想要一個做采石表演的地方,不要讓老文化斷了根。最后她在空隙處增加了一座露天看臺,人們可以在這里觀看表演采石,給予石匠們充分的儀式感。沒有表演時,看臺頂部是向外俯瞰周邊山景的絕佳場所。在10號巖宕改造時,當地不少村民自發前來圍觀。徐甜甜說:“景區里是有幾個村莊的,原來的采石工人就住在附近,從2000年左右石宕才關停,他們就轉向了旅游業,開民宿、做農家樂……他們對巖宕的情感很不一樣。”
扎根鄉村的10年,徐甜甜親歷了鄉村整體的價值提升和觀念轉化,真實而深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中國”在秀山麗水間的模樣。徐甜甜坦言,自己最寶貴的學習經驗,不在清華,也不在哈佛,而在中國的鄉野。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