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女兒突發咳嗽,先是吃藥,一種消炎藥沒效果就換另一種,但當按療程吃完第三種藥時,她依舊咳個不停。最終,輸了一周的液,折騰一個月的咳嗽才完全散去。
大概只有為人父母者才懂這期間我所經歷的焦灼,她每咳一聲,我的心就揪一下。如今,我總算可以心上無憂地坐下來喝杯茶了。我坐在搖椅上,把自己完全浸在陽光里,習慣性地點開了社交平臺,然而沒刷幾條就不安起來。大概大數據竊聽了我和家人的牢騷,“貼心”地給我推送:“得虧我機智,事先囤了這個,娃喝了五天完全不咳了。”配圖為某中醫院特制藥。再看評論,有夸效果好的,有求代購的,有同樣為孩子的咳嗽憂心忡忡的。瞬間,我的心里溢滿了愧疚,這一個月來,我給孩子吃了不下三種抗生素,讓她的胃持續受刺激,如果我早一點想到去中醫院,是否會讓她少受些苦呢?
我向一旁的丈夫傾吐心中的塊壘,他卻超脫得很:“哪里有這么多假設?不要美化沒走的那條路。現在看這些信息徒增焦慮,于事無補,別被大數據給耍了。”我如夢初醒:是啊,我本是為了尋求片刻歡愉,不承想卻被大數據溫水煮青蛙般地滲透著焦慮。罷了,索性關掉手機,閉目養神,聽鳥雀在窗外鳴唱。
我想起一位睿智的媽媽,她的兒子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她清醒地知道這是兒子盡力而為后的結果,所以,她不再拿別人家的孩子對比自己家的娃,也不再因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而陷入內耗內卷。每到學期末,她便關閉微信朋友圈,因為屆時一刷朋友圈會看到一水的考一百分的孩子。雖然理智上知道這是一個“幸存者偏差”陷阱,考一百分的孩子終究鳳毛麟角,但這種信息看多了,情緒便會被蒙上一層陰影,很難不遷怒孩子,所以她選擇了如鴕鳥一般埋下頭不聽不看。
大數據無孔不入的時代,裹著各色外衣的焦慮讓人防不勝防。上次,我偶遇了一位媽媽吐槽孩子月考成績不理想。她一邊說著,一邊刷手機,突然手機一扔:“氣死我了!全世界都在變著法地氣我。”原來,她剛剛刷到了一條炫耀帖:“悄悄地曬一下兒子的成績,嘻嘻。”配圖三張,語、數、英門門一百分。再往下一劃拉,IP地址跟她同城,說不準還是她兒子的同學。
短暫被逗笑后,我陷入了深思。當我們于某個碎片時間拿起手機,心是不設防的,那些販賣焦慮的信息很容易悄無聲息地將我們打濕。等到有所覺察,焦灼不安已經攫住了我們。
我們每天都在被大數據投喂海量的信息,有的能帶給我們啟發,有的則徒增焦慮、制造內耗,還有的只是獲取多巴胺的“奶頭樂”傳播。如果只是渾渾噩噩地接受,不加辨別地吸納,那么只能淪為信息的奴隸,被裹挾,被吞噬。相反,如果我們保持一份覺察,跳脫出來,以旁觀者的冷靜來判斷,便可以在第一時間攔截無益乃至有害的信息,從而避免情緒被污染,行動被擺布。
林語堂曾說:“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說的是人要自備“過濾”能力。大數據時代,更是如此。面對紛至沓來的信息,懂得篩選過濾,做“自濾”的人,方能“清”裝上陣,收獲自在人生。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