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們往往會想到泰姬陵、大堡礁、中國長城等舉世聞名的世界遺產。然而,除了這些實體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致力于保護和傳承全球各地具有深遠文化意義的傳統技藝與實踐。
在這份重要的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們能找到季節性放牧、制作和演奏魯巴布樂器的藝術、傳統養蜂文化以及愛爾蘭豎琴等多項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社區認可的、作為其文化身份一部分的實踐、知識和表達方式,以及相關的物品和空間。這種遺產代代相傳,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適應,強化了身份認同和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
自 19 世紀問世以來,膠片攝影在全球范圍內扮演著記錄和傳播文化的重要角色。正如 Silvergrain Classics(一本涵蓋膠片攝影的國際季刊) 所指出的,許多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時刻都是通過膠片相機永久定格的。1969 年阿波羅 11 號登月的經典畫面,就是膠片攝影在記錄人類重要歷史時刻方面無可替代的明證。
這項將膠片攝影納入文化遺產的倡議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推動。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文化和科學部的克勞迪婭·德特曼(Claudia Determann)、德國攝影委員會的克里斯蒂安·克蘭特(Christian Klant)和托馬斯·格沃斯(Thomas Gerwers)等專家學者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目前,膠片攝影已成功進入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為其進一步晉升至德國聯邦級別奠定了基礎。專家組正在進行聯邦層面的審查,這是通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必經之路。
正如克勞迪婭·德特曼所言:“國家評審團認為模擬攝影過程是攝影發展的重要一步。通過在模擬攝影愛好者群體中傳承基礎知識和技能來保存這種文化形式是非??扇〉?。”克里斯蒂安·克蘭特也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過程涉及幾個階段。被提名列入‘德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們探索過程中令人鼓舞的第一步?!?/p>

在當今數字影像盛行的時代,膠片攝影的文化遺產地位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保護,更是對人類視覺文明重要篇章的傳承。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膠片攝影將與其他藝術傳統和技術成就并肩而立,共同見證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與創造力。這一認可也將激勵更多攝影愛好者投入膠片攝影的實踐與傳承中,確保這一獨特的影像記錄方式能夠繼續為人類文明的書寫與傳播貢獻力量。在數字化浪潮中,膠片攝影的文化遺產身份不僅是對過去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