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半個多世紀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周恩來為黨的事業、軍隊的建設、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立下了千秋功業。同時,作為黨和人民的“大管家”,他還一直主持和領導著秘書工作,在秘書工作方面有著卓越的建樹。
20世紀50年代初,政務院(后改為國務院)設有總理辦公室,秘書最多時有17人,后經幾次精簡,到1957、1958年只留下六七人。1965年,總理辦公室從國務院的建制中撤銷,改設總理值班室,秘書只有兩三人。秘書工作一般按外事、文教、政法、經濟、軍事等分工,誰過問哪項工作,也大體有所側重。
“總理辦公室”設有室主任、副主任,下面也曾設過綜合、外事、軍事等組,有組長、副組長。但周恩來說:秘書工作如果先經過辦公室主任、副主任、組長、副組長那兒,那主任、組長不是變成二總理、三總理了嗎?他并沒有采用層層上報下達那樣的體制,而是采用了簡單實用、有效率的工作體制。辦公室主任的工作職責,主要是在行政上的調度、協調等,在業務上,包括主任、組長在內,每個人都各管一方,直接與周恩來聯系。
周恩來的活動日程安排得很緊,一般他一天的日程安排,都是在頭天晚上由秘書提供項目或由他自己考慮,分別按輕重緩急進行安排,確定的日程記在他辦公桌的臺歷上,并在值班室小黑板上公布,這樣所有工作人員都可知道他當日的活動……周恩來白天忙于參加和主持各種會議、接待外賓,會見各種專業會議的代表,約人談工作……每天晚間九、十點鐘以后才是他批閱文件的時間。而每位秘書除手中積壓的待周恩來閱批的文件外,需口頭請示匯報的問題也是接連不斷。由于白天難得見周恩來一面,所以一旦遇有機會,即使抓到總理幾分鐘時間,也爭取辦幾件事。所以周恩來只要在家,無時無刻不在辦公,用餐、洗澡甚至在衛生間也要處理問題。秘書們于是把他的衛生間稱作“一辦”。
總理辦公室的秘書們跟隨周恩來的時間短的有幾年,長的達20余年。回顧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那些日日夜夜,盡管緊張勞累,但他們都認為那是一生中最幸福、最舒暢的階段,令他們終身銘記。
周恩來在工作上對秘書們要求相當嚴格,但沒有一點居高臨下的家長作風。他總是讓秘書在他的辦公室里工作,使秘書們有主人翁的感覺。他在辦公時,秘書有事找他可以推門就進,他平時有事也不避諱秘書,但如有類似中央高層的人事關系之類的問題時,就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在公布之前,秘書是要回避的。
開會的時候,不管是誰發言,不管有多啰唆,周恩來總是耐心地讓人把話講完。對每一個新來的秘書,他總是熱情地與之握手,真誠地關心對方的情況,使人感到親切和溫暖。
秘書陳浩回憶說:周總理對身邊所有秘書都平等相待,一視同仁,從不把我們分什么大秘書、小秘書。每個秘書都可與他直接聯系,交換意見。在工作上,總理對我們嚴格要求,啟發我們遇事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同時還鼓勵我們大膽提意見和建議。他平時向我們交代任務,都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告訴我們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遇到困難如何克服。總理去開會,只要工作需要,他總要讓秘書們列席,這樣可以熟悉他的思想、工作作風,了解更多的工作情況,便于協助工作,也是為了讓秘書們更快地成長。總理辦公室最多時有二十來人,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這里講一件小事。總理有事叫秘書時,為了讓秘書們少跑腿,給辦公室的每個組設計安裝了一個電鈴。總理找哪個組的人,就按哪個組鍵,那個組的電鈴就響了。我們跑腿少了,可總理那里操作就復雜了,太費神了。從這一點,可見總理為別人想得多周到。
周恩來平時對身邊的人員總是循循善誘,和藹可親,可批評起人來也很嚴厲。要是批評錯了,他一定會重新解釋,并安慰一番。他常說:“發脾氣是一種無能的表現。”“發現做了錯事,應當先采取補救措施,減少可能的損失,然后總結經驗,經一事可以長一智嘛!”
對黨對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和高度責任感,鑄就了周恩來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和態度。他一直身體力行,同時也這樣要求身邊的工作人員。
周恩來要求秘書要博覽群書,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包括政治的、經濟的以及文藝方面的。要多讀馬列和毛澤東的原著。對地圖既要讀,更要背,遇事要經常查詢,這樣就能記得牢。秘書吳群敢說:“總理唯一給自己封的‘官’就是西花廳的學習小組長。當時由我擔任學習小組秘書,總理規定兩個星期討論一次。學習小組秘書必須了解每個人的自學狀況,集中大家提出的問題,要有充分的準備才進行討論,他事情雖然很忙,但只要大家有所準備,就定好日期開會討論。”
周恩來的秘書周家鼎回憶說:在總理身邊工作,必須做到“勤”和“嚴”。“勤”就是要腦勤、手勤、腿勤,勤于動腦筋,想問題。
向周恩來匯報工作、回答問題時,如果說不知道,他不會責備,如果說“也許”“大概”之類的話,就要挨批評。有一次周恩來問:“澳門有多大?”負責這項工作的同志回答:“大概十幾萬平方公里吧。”周恩來生氣地問:“浙江有多大?”那個同志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趕忙去查找資料。還有一次,周恩來審查一個聘請蘇聯專家的文件,當看到秘書把“52”誤寫成“53”時,他嚴肅地說:“你們搞的這個東西,是要給蘇聯政府送去的啊,人家看了會怎么說?怎么中國代表團的人連數字都不會數啊!”
“嚴”就是嚴謹、嚴密、嚴守紀律。
周恩來要求秘書們出外工作時,只準帶耳朵、眼睛,不準帶嘴巴。
秘書韋明回憶說:“我們去各部委開會時,總理常常說,你是代表我去聽會的,不是你個人去聽會,因此,你要記住,要從我的角度去考慮會有什么問題應該注意,這點心中應有數。例如,我上午去參加一個部的部長會,會上只帶耳朵、眼睛,不帶嘴巴,聽完會,回來就寫‘每日匯報’,文章開門見山,今日某某部部長會議議了幾個問題,1,2,3,4,5……不滿一頁紙,字跡也不要求工整,文章不要求承上啟下,起承轉合。上午稍晚一點總理起床,匯報即被送到總理面前,待總理批示后,馬上送主席、少奇同志處,不到中午批示已回來……我們馬上打電話給部長,告訴他上午的會中央指示下來了……那時的效率就這樣高!”
周恩來集內政外交重任于一身,每天文電往來數不勝數。許多文電都是要他閱批的。在對這些文電的處理上,秘書們必須具備很強的綜合概括能力,對眾多來文來電進行分類。緊急的、重要的立刻辦理,不急的,有的立專項備查,有的待研究此類問題時再拿出送閱。周恩來為提醒秘書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還曾專門為他們寫了兩句話:“注意綜合,反對分散。”多少年來,這已成為秘書培養綜合能力的準則。
(摘自《黨史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