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女兒讀四年級,只要碰到有點難度的題就發(fā)怵,尤其在做數(shù)學難題時,不是喊家長幫忙,就是直接放棄。為了幫她勇敢面對難題,我嘗試了好多辦法,耐心地和她談心,陪著她一起思考題目,甚至連哄帶嚇,可最終收效甚微。到底該如何引導呢?
答:孩子面對難題產(chǎn)生畏難情緒,原因各有不同。有些孩子是真的被難題困住,對題目涉及的知識毫無頭緒,完全不懂從何下手;而有些孩子面臨的是“假困難”,僅僅是主觀上覺得題目難,實則自身具備解題能力。當孩子陷入畏難情緒時,內(nèi)心其實也很矛盾,他們明白:“我不該如此,必須認真完成作業(yè)?!?然而,一旦個人想法與負面情緒相悖,就極易陷入內(nèi)耗狀態(tài),導致情緒愈發(fā)強烈,難以繼續(xù)專注于寫作業(yè)。那么,家長究竟該如何巧妙引導孩子走出這種困境呢?
傾聽表達共情,化解畏難情緒。家長應首先耐心傾聽孩子傾訴,讓孩子暢所欲言,無論是訴說面對難題的無奈、內(nèi)心的難過,還是發(fā)發(fā)牢騷,甚至萌生逃避的念頭,這些都屬正常情緒表達。倘若孩子內(nèi)心依舊難以平靜,不妨引導他們暫時離開書桌,四處走動一下,或者去喝口水,抑或做幾個深呼吸,借此讓內(nèi)心恢復平靜,擺脫“必須馬上掌握數(shù)學知識”的緊迫壓力。與此同時,家長還可適時與孩子分享自身類似的經(jīng)歷以及當時的真切感受,在親子之間的表達過程中,孩子內(nèi)心積壓的情緒會逐漸得以宣泄。只要家長穩(wěn)穩(wěn)地接住孩子釋放出的情緒信號,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恢復心平氣和。
走出畏難情緒,擁抱成長機會。在傾聽、表達、共情之后,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考的過程比最終的答案更重要,嘗試解決難題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即使問題沒有解決,也并不意味著失敗或能力不足,因為這又是一次新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可以發(fā)現(xiàn)知識的盲點,提升思維的能力。我曾教給孩子一個方法:拍大腿,就是用手拍打自己的大腿外側(cè),同時大聲對自己說:“太好了,成長的機會來啦!”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能讓孩子看清難題的積極意義,形成積極面對的學習態(tài)度。
尋找問題卡點,建立支持系統(tǒng)。孩子面對難題,往往是“我不會”“太難了”,只有一團感受,很少說出難在哪個地方。如果把“一團感受”化為具體問題,說清楚卡點,題目也就沒有那么難了。尋找卡點,我推介幾個實操的方法。
5分鐘開啟法。孩子先嘗試自己進行5分鐘的思考,能想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能做多少是多少,哪怕只是把題目讀一讀,把已知條件畫一畫;休息一會兒再來個5分鐘,看看又有哪些進展。這樣的慢,是為了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慢也是快,不會自亂陣腳,最終看清自己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卡殼了,想想可以通過什么方法和途徑解決問題。
庖丁解牛法。將難題分解成更小的步驟,讓孩子一步步解決,每完成一步,都給予鼓勵。如果題目太難,可以從類似的簡單問題入手,或轉(zhuǎn)化為熟悉的題目,先幫助孩子理解基本概念,再逐步增加思考難度。父母盡量通過提問引導:“你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哪里入手?”“有沒有類似的題目可以參考?”還可以引導孩子使用畫圖、參考例題、舉例子等方式,減少對難題的恐懼。
日做一題法。每天帶孩子思考一道難一點的、孩子又能夠得著的題。不是做題多重要,而是讓孩子學會主動思考、保持思考狀態(tài)最重要。到了初高中,很多數(shù)學題考查的是思維水平和學習能力,靠反復刷題是解決不了的。
給予正向反饋,夸出孩子自信。孩子之所以會畏難,根源還在于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小學階段,父母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拿出作業(yè)本,就可以點贊,給予正向的反饋;看到孩子說出問題的卡點,繼續(xù)夸;孩子嘗試用一個新的方法解決難題,更要持續(xù)不斷地肯定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有克服困難的信心,以后升入中學,遇到再難的題目也不會退縮了。
鄒敏:江蘇省南京市成賢街小學教師,南京市玄武區(qū)優(yōu)秀青年教師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