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婷和小迪原本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成績也不相上下。但最近,小迪的成績突飛猛進,每次考試都比小婷高出不少。當其他同學夸贊小迪“開掛”時,小婷酸溜溜地說:“誰知道她是不是抄了前座學霸的?”這話傳到小迪耳朵里,兩人的友誼因此破裂。
這樣的故事在中學生群體中并不少見。嫉妒,這種看似微妙的情緒,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傷害他人,更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難以自拔。
嫉妒是一種因他人擁有自己渴望的東西(如成績、外貌、人際關系等)而產生的復雜情緒,常伴隨著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敵意。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強,更容易因競爭或比較而產生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產生,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內在因素方面,青春期情緒波動較大,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不足,很容易產生自卑感,一次考試沒考好就對自己全盤否定,對自己能力、外貌或社交地位的認知也極容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容易因他人的優勢感到威脅。這個年齡段也很容易有完美主義傾向,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極力追求“必須比別人強”,一旦發現他人更優秀,便產生挫敗感。
外在因素方面,青春期正是中高考的關鍵時期,學習壓力較大,目前的評價體系中,分數、排名、升學等依然是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加劇了學生的輸贏心態。有些家長也經常拿孩子與他人比較,強化了競爭意識。青春期特別在意同伴評價,也更容易與他人比較,因他人更優秀或受歡迎而心理失衡。
如何走出嫉妒?嫉妒的本質是當事人感到“別人擁有我想要的東西而我自己卻沒有”,背后隱藏的是自卑感、不安全感或未被滿足的需求。嫉妒的真正信號是:“別人擁有的,正是我想要的。”所以,應對嫉妒的核心要義在于,莫要與情緒正面交鋒、強行對抗,而是要細心解讀它背后潛藏的需求。
接納情緒,不否定不回避。當人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產生負面情緒實屬正常。看到他人比自己優秀,心里泛起一絲不舒服,這是人之常情,大可不必因這份不開心,就給自己貼上“小心眼”的標簽,徒增羞恥感。關鍵在于,要勇敢地承認“我有點嫉妒”,這絕非可恥之事,恰恰表明你對某些事物有所在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因嫉妒而過度自責,加重心理負擔。
洞察需求,不忽視不壓抑。以考試成績為例,當你因他人成績比自己好而心生嫉妒時,不妨深挖內心,其實你真正渴望的是自己成績得以提升。此時,你可以靜下心來,仔細分析自身學習存在的問題,或是向老師、家長尋求幫助,探尋提分的關鍵所在。進而將注意力從“嫉妒別人”轉移至“自我進步”上來。這一步的關鍵在于,時常反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比如,嫉妒成績優異的同學,本質上是期望自己也能取得進步,那就擬定學習計劃,而非去詆毀對方。
轉化行動,不抱怨不退縮。嫉妒是拿別人的光芒刺痛自己,而成長是點亮自己的燈。找到自己的提分密碼并落實到具體行動,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不抱怨、不退縮,積極想辦法攻克難題。每天多學一點知識,多掌握一項技能,日積月累,逐步提升、超越自我。甚至可以將小迪這樣優秀的同學當作榜樣,為自己確立努力的目標與前行的方向。要銘記,嫉妒別人的光芒毫無意義,不如將關注點從“他為什么比我強”轉換為“我該如何提升自我”。
建設心態,不逃避不自責。努力培養“成長型思維”。“羨慕嫉妒恨”,這是一種消極向下的思維模式,極易催生詆毀他人等不良行為。與之相對的,是積極向上的“羨慕嫉妒超越”思維模式。羨慕與嫉妒,能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目標與差距,而差距正是努力追趕的方向,是奮勇前行的動力源泉。要深知,別人的優秀并非洪水猛獸般的威脅,而是激勵自己不斷進步的榜樣。真正的超越,并非要勝過他人,而是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加出色。
此外,倘若孩子因過于優秀而遭受他人嫉妒、詆毀或排擠,家長與老師務必及時伸出援手,給予孩子充分的支持與理解。同時,給予正確的認知引導,告訴孩子“這并非你的過錯,是對方還未能妥善處理自身情緒”。在行為應對上,建議孩子采取冷處理方式,對挑釁不予回應,降低對方從中獲得的滿足感。倘若情況嚴重,家長與老師則應適時適度介入,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嫉妒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內心的渴望與不安。與其讓它吞噬自己,不如借它看清方向——真正的強大,不是壓倒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王彩英: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