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有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指導中,教師需要把握好閱讀教學節奏,通過走進學生群體把握設問方向與提問時機,發散學生閱讀思維,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本文基于“有效設問,邏輯提升”主題研究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旨在通過有效設問,促進學生閱讀思考,幫助學生在問題思考、思維訓練中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發展學生閱讀素養。
一、“有效設問”與“閱讀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
有效設問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而閱讀能力是指學生能理解、分析和評價所讀內容的能力。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有效設問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閱讀內容感興趣時,才會主動去閱讀和探索。通過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富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投入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閱讀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識別,更是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和把握。通過提出理解性、推斷性和評價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結構和作者的觀點,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有效設問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批判性閱讀是指學生能對閱讀內容進行分析、評價和反思的能力。通過提出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觀點、論據和邏輯進行質疑和評價,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獨立判斷能力。同時,通過設計細節性和理解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重細節和整體理解。這樣既能提高學生閱讀流暢度,又能提高學生閱讀準確度。
有效設問與閱讀能力培養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教師的精心設計和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內容。教師應在學生閱讀能力培養中,重視有效設問的設計與實施,以圍繞科學設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發展學生閱讀素養。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閱讀是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指導可以增長學生見識、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教師需要重視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深入挖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這樣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傳授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一)奠定學生能力基礎
閱讀能力是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基礎,圍繞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能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增強學生自身的語感,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望強烈的時期,閱讀可以讓學生接觸更為廣泛的知識領域,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此外,閱讀還有助于學生情感的發展和價值觀的形成。小學語文教材與文學作品中蘊含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道德啟示,閱讀指導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幫助學生在閱讀引領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還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全面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不僅包括基本的讀寫能力,還涵蓋了理解、分析、表達和欣賞等多種綜合能力。通過系統的閱讀訓練,學生能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取得顯著進步。閱讀能力的培養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在閱讀中,學生需要對文本中的詞匯、句子和段落進行理解和分析。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量,還有助于增強學生語感和語言敏感度。這種能力的提升還能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和題目要求。此外,閱讀能力的培養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文化素養。通過閱讀各種文學作品,學生能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價值觀,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從而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閱讀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學生能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增強文化自信,提升語文能力。
三、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課堂問題的設計不僅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閱讀能有效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語言文本理解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認識到學生邏輯思維培養的重要性,借助有效問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與批判性。借助問題推動閱讀教學的有效進行,可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教師需圍繞多元化教學指導,優化閱讀問題有效設計,圍繞循序漸進、隨機應變、面向全體、趣味盎然、富有新意來引發學生閱讀思考,結合問題啟發學生閱讀思維,提高學生閱讀效果,落實學生閱讀素養培養。
(一)問題設計需循序漸進
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問題的設計而言,教師需圍繞問題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通過有效的問題創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逐步在問題分析中提升邏輯思維與理解水平。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通過個體與環境的互動而建構的。問題設計應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究,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構建自己的理解。教師需圍繞建構主義理論,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思維深度,實現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
層次性問題設計:問題設計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在閱讀問題設計中,教師需從生字、語句、段落等方面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文本內容。然后,逐步增加問題的復雜性與抽象性,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蘊含的道理與表達的內涵。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思考與表達,圍繞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從作者入手,引導學生深度閱讀。
多維度問題設計: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本。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的主題、人物、情節、語言風格等多個維度出發,為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鍛煉學生文本分析能力。
對比性問題設計:教師可通過設計對比性問題,幫助學生識別和理解文本中的差異和聯系。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文本的主題、人物形象或寫作手法,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鍛煉學生閱讀素養,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二)問題設計需隨機應變
閱讀問題設計“隨機應變”能有效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文本理解能力。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文本內涵與作者表達內涵,采取隨機應變的形式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領下主動建構知識,加深學生對語言文本的深層次理解。通過問題驅動,訓練學生語言邏輯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整體閱讀水平,為學生未來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與閱讀素養培養。
開放性問題與封閉性問題結合:封閉性問題通常有明確的答案,而開放性問題則需要學生進行思考和闡述。教師可以通過結合兩種類型的問題,幫助學生從表面理解深入到深層次的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先問一個封閉性問題“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接著問一個開放性問題“你認為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什么”。通過問題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
情境化問題設計:將問題置于具體的情境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回答。例如,在學生閱讀完“神話故事”單元后,教師可以提出“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會怎樣做”等問題,通過情境問題的創設,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實際研究文本內容。通過問題引領,促進學生深入參與閱讀,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訓練學生閱讀思維。
逆向思維問題:逆向思維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當學生在閱讀完一個故事后,教師便可以問“如果故事中的主人公采取了不同的行動,故事的結局會有什么不同”。通過啟發學生逆向思維,有效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三)問題設計需面向全體
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實施“有效設問”,教師需要保證設計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引領性的問題,驅動學生高效學習與成長。教師可以采用層級化問題,以基礎、中等、高等形式的問題設計,讓學生自主參與問題分析與文本理解。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參與自問自答與小組討論,使學生在問題引領下掌握一定閱讀技巧。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邏輯思維,升華學生閱讀水平。
基礎層次的問題主要關注文本的基本內容和信息,旨在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閱讀材料的核心要點。這類問題的設計應簡明扼要,針對文本中的關鍵信息,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文本的基本認識,為學生后續學習與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中等層次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涉及文本的細節和內在聯系。這類問題的設計應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中等問題引領下鍛煉閱讀素養,提升學生整體閱讀水平,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高等層次的問題則要求學生進行更高水平的思考和推理,可能涉及文本的主題、作者意圖、寫作手法等方面。這類問題的設計應具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問答環節,并借助激勵形式的評價,肯定學生的閱讀成果,增強學生閱讀自信心,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文本內容。
(四)問題設計需趣味盎然
為了更好地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保證設計的問題趣味盎然,有效利用故事、游戲、謎語等形式,將枯燥的閱讀任務變得生動有趣。這樣可以保證問題設計貼合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在趣味引領下深入問題思考,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需要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思考,幫助學生在問題分析中掌握閱讀技巧,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在問題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豐富問題的設計。同時,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小組競賽或合作學習的任務。例如,將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負責一個問題的設計和解答,然后進行小組間的交流和評比。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的指導和評價。對學生的每一個回答,教師都應給予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問題引導能幫助學生深入閱讀,提升學生閱讀素養,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
(五)問題設計需富有新意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設計富有層次性、多角度、結合實際生活、鼓勵創新思維和引導反思的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水平。通過多視角、多層次設計閱讀問題,學生能在問題引領下探索文本內容,把握文本結構,掌握閱讀技巧。
閱讀中問題設計應注重多角度思考。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出發,分析主人公的行為和動機;或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處于文章中的情境,會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內容。
問題設計應結合實際生活。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將文本中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是怎么處理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更能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問題設計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反思性的問題,讓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和思維方式進行總結和反思。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在閱讀這篇文章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你是怎么解決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提高閱讀能力,還能學會總結和反思的方法,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總的來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有效的設問可以營造活躍、互動性的課堂氛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思考。教師應重視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掌握高效閱讀技巧,以發展學生閱讀素養,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深思,訓練學生閱讀邏輯思維。這樣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技巧,秉承“以生為本”理念,推動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革新。
注:本文系菏澤市2024年度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新課標下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2437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