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觀念里,腦癱往往被簡單地與智力低下畫等號,但《小小的我》這部電影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影片從腦癱患者劉春和的視角出發,記錄了他20歲高考結束后的暑期生活。
劉春和像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他努力考大學,夢想做一名老師。母親對劉春和的愛是復雜和矛盾的——她希望兒子成長,卻又常用自己的意愿綁架兒子的選擇;她將劉春和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很難從思維和情感上分開;她對劉春和的保護欲很強,卻常常忽略他的真正需求。
外婆的存在則像一道溫暖的光,照亮了復雜母愛中的陰影部分。劉春和的外婆個性鮮明,是一個樂觀的小老太太。她把劉春和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對待,積極地參與劉春和的生活——為劉春和過生日,邀請大家一起慶祝;陪劉春和去應聘工作;雖然暈車,但始終坐在后座陪劉春和練車;在老年合唱團缺鼓手時,毫不猶豫地推薦劉春和……外婆從不把劉春和當作特殊的“弱者”來看待,她總是大大咧咧地告訴別人:“劉春和只是腦癱,并不是傻子。”
在公交車上,劉春和主動給一對母子讓座,孩子的笑容燦爛純真,孩子的母親卻略顯尷尬;在培訓機構,劉春和憑著優異的成績去試講,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機構的負責人卻因為他腦癱患者的身份婉拒了他;咖啡店的老板給了劉春和一個工作機會,背后卻有著減稅和做公益宣傳的利益考量……這一幕幕將社會上對特殊群體的偏見暴露無遺。
“我在人群里,跟各種各樣的目光撞上過,有憐憫我的,有恐懼我的,也有厭惡我的,可很少會有一種眼神是敢于直視我、拿我當自己人的,除了我身旁的這群老人。當我看見他們不會使用手機支付,也不會進行身份驗證的時候,我有一種找到同類人的心安感……”劉春和在外婆所在的退休老人合唱團里找到了歸屬感。這些老人與劉春和在互相溫暖的同時,也向社會展示了特殊群體與正常群體和諧相處的可能性。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劉春和對自己的鼓勵,也是對所有腦癱患者的鼓舞:再小的個體,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獨特而燦爛的價值。即便命運將他推離正軌,他也會以獨特的方式綻放光彩。
其實,劉春和比我們很多人勇敢。他會嘗試牽起喜歡的女孩的手;他敢報考師范學校,去課堂上試講;他甚至敢去咖啡店應聘,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自己的各種才藝。他沖破身心的枷鎖,如苔花,一層一層掙脫束縛,最終觸碰陽光,燦爛地綻放。
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孤獨、缺乏社交、常遭受社會的不公平對待、被家人束縛的劉春和,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善良、堅強、樂觀、才華橫溢、閃閃發光的少年……它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們對特殊群體理解與尊重的大門,也告訴我們,關于幸福的定義里,應該有我們每一個人。
(梧 桐摘自《莫愁·智慧女性》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