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墨輕磨滿幾香,硯池新浴燦生光。”"元代趙孟極富雅意的詩句,讓我常靜坐書案前潛心習書。算來,從兒時抓起毛筆,學習書法已經三十多年過去了。
我學書從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入手,后涉獵孫過庭的《書譜》、趙孟《行書千字文》《洛神賦》,索靖《月儀帖》、宋克《急就章》以及漢《禮器碑》《乙瑛碑》《張遷碑》《石門頌》、大篆《散氏盤》《毛公鼎》《石鼓文》等。近年,又迷戀上了秦隸,它一直令我魂牽夢繞,它的自由活潑,十足的秦漢氣韻,同時富有生命的律動美感,深深地吸引我。
晚明書畫家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中說:“寫數字,必須蕭散神情,吸取清和之氣,在于筆端。”書作,應不作嬌弱柔媚之姿、不露狂躁縱放之態,溫婉閑雅,自然流露出安靜詳和的書寫狀態。我崇尚古拙、厚重、樸素、爛漫之美,喜歡那種蒼茫渾厚的感覺,留戀于秦漢碑林帖海中,愛不釋手,臨之不輟,努力去其形,留其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總是遺憾于自己悟性欠缺,所以,只能以勤補拙。揚雄曰:“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當代書法藝術的立身之本是理性地回歸傳統,并在繼承的基礎之上探尋創新之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格和印記,也有一個時代的焦慮與迷思。習書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字水平、文學修養,追求得心應手、妙諦神悟的境界。學書之余,我鐘情于傳統詩詞文賦的學習。近年書作,創作藍本多以“賦”為載體,尤其選擇漢賦為題材的探研與實踐,通過漢賦加強對秦漢文化、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寫心”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書畫同源”,中國書法也如此,晚明屈大均說:“凡寫生必須博物,久之自可通神,古人賤形而貴神,以意到筆不到為妙。”然“博物”二字,說來容易,若付諸力行,則何其難哉!所以深信杜子美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歷代書法家皆重視筆墨,石濤所謂“筆墨當隨時代”,即既能適今,亦不食古。筆墨在書法中的位置之所以擺得那么重,主要是它積淀了中國文化獨有的美學意蘊。中國書法不以具象示人,又常常引人遐思,在思考中沉淀,也在思考中啟發。書法藝術傳統都離不開歷史文化的沉淀,當代書法家也都面臨選擇自己藝術旨歸的理性思考。
唐源茂
湖南煤礦安全裝備有限公司職工,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篆書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刻字硬筆委員會委員。
作品入選文旅部、中國書協、中國國家畫院等舉辦的書法展覽并有作品獲獎;作品被江蘇省美術館、青海省博物館、廣西美術館等文博機構收藏;獲懷化市第四屆政府文學藝術獎(青年人才獎)、懷化市第五屆政府文學藝術獎(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