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棒球愛好者,想打職業棒球。
他在自己的專業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到無可挑剔。但他放棄了這一切來打棒球。他相信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可以征服一切。
但當他來到這里,被棒球業內人士描述為“離開水的鴨子”。他的教練告訴他,他要針對棒球練核心力量,練握力,練如何投球,練如何跑動。
他很努力。那段時間,他每天早上7點起床加練。他所有的教練都說他是個不知疲倦、好學成狂的家伙,從來沒有遲到過。他甚至為了訓練不坐航班,“反正我有私人飛機”。
放棄已經有的成功來打棒球,好學努力、不知疲倦,一副挺好的身體—雖然不太適合棒球。按照熱血漫畫的橋段,他應該成功,是吧?
他沒有。
17個月后,他放棄了棒球,回到他自己原來的專業,然后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許多人看過開頭就知道,我說的是邁克爾·喬丹。
在那之后,喬丹的經紀人大衛·法爾克認為,喬丹嘗試打職業棒球對他是有益的—他借此明白了一個“真相”:許多人不惜代價地努力,最后一無所獲,而他們才是職業體育里的大多數人。
時任公牛隊主教練菲爾·杰克遜認為,在棒球場失敗后的喬丹歸來后大為不同,他成了“更好的隊友”,他對隊友更加熱情。用當時的隊友史蒂夫·科爾的話說:“邁克爾更能理解我們這些‘普通人’了。”
喬丹在美職籃的賽場上無往不利,但他低估了棒球。當他在職業棒球賽場上成為一個無比努力但無法獲得等價值肯定的球員時,才意識到職業體育的殘酷,才意識到努力并不一定能獲得回報,才意識到有太多人已經知道了這一點卻依然在努力。
喬丹也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在哪里。于是,他回過身,在自己最為珍惜的那片疆域上更加努力。喬丹帶領公牛隊在美職籃1995至1996賽季奪冠,之后兩個賽季蟬聯冠軍,拿下前無古人的兩個三連冠。
喬丹承認,他在籃球的天頂之上坐了太久,“以致我忘了自己是怎么到達那里的”。但職業棒球讓他回憶了起來。
想要達到任何一個行業的最頂尖,都無法只靠理想與努力。有天賦的人會覺得成功理所當然,但大多數勤懇的人知道,失敗才是日常,努力并不一定獲得回報。
越早意識到,能讓人越早成熟。即便喬丹這樣的“籃球之神”,都得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