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最能代表中國的動物,大家或許第一時間會想到大熊貓。圓滾滾的體形,毛茸茸的外表,再加上憨態可掬的姿態,大熊貓簡直是可愛的代名詞,隨時隨地都能激發人們的憐愛之心,以致人們很難相信,它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800萬年,堪稱“活化石”。作為進化游戲中的強者之一,大熊貓遠沒有它看上去的那樣笨拙無害,同時代的很多小伙伴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它卻能“茍活”到今天,靠的可是真本事。
關于大熊貓最早的記載,出現在中國上古時期的神話故事中。傳說黃帝和蚩尤在阪泉決一死戰的時候,蚩尤的坐騎就是大熊貓。要知道,當時黃帝的坐騎可是大名鼎鼎的應龍,能夠和應龍打得有來有回,大熊貓絕對不是善茬兒!《山海經》里把大熊貓叫作“食鐵獸”,說它牙齒非常尖利,能夠輕松啃食金屬,經常偷跑到村民家里偷吃鐵鍋和銅器。但現在看來,大熊貓食鐵定是誤傳,想必那時的它只是單純貪吃,闖進農戶廚房之后,聞到飯香,等不及掀開鍋蓋子,就連著器皿一起咬下,主打一個狼吞虎咽;聲音大作,躲在屋外的人就以為它正在里面啃鐵食石呢!由此可見,大熊貓絕對能排進猛獸的行列。那么,在群英薈萃的陸地動物中,大熊貓的戰斗力能排到第幾呢?
動物戰斗時,物理攻擊屬性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按照造成傷害的嚴重程度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咬合力,擁有強大咬合力的撕咬永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攻擊方式,找準位置下嘴,一擊即可斃命;排在第二位的是力量,力量和體重息息相關,大重量選手既擅長進攻也擅長防守,體重基數越大越有優勢;排在第三的是速度,閃電般的速度能夠快速消耗對手的體力,在有利環境下憑借速度進行偷襲也能輕松取勝,甚至還能在形勢不利的時候幫助自己安全撤離。我們按照這三種攻擊屬性進行分析,就能看出大熊貓在陸地動物戰斗力排行榜里的排位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陸地動物的咬合力。在這一塊,根據研究顯示,排名第一的是食草動物河馬,它的大嘴巴的咬合力高達19 4 0千克。之后是斑鬣狗、美洲豹、老虎、獅子、北極熊……而大熊貓憑借300千克的咬合力,也擠進了陸地動物咬合力排行榜的前列。要知道,大熊貓和北極熊雖然同屬熊科,但野生大熊貓的體重只有北極熊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這樣的咬合力已經非常優秀了。
說完咬合力,我們再來看看陸地動物的力量排名。在這個排行榜上,食草動物遙遙領先,大象是絕對的王者。高達5 噸體重的它,行走在草原上,如同一輛重型坦克,獅子、鬣狗的牙齒再鋒利,也禁不住大象的踩踏,象群經過的時候,它們只能遠遠躲開,目送象群離開。排在大象后面的,還有兩位噸位大、防御強的厲害角色,那就是河馬與長頸鹿。大噸位的體重,使它們在面對捕獵者的時候也有與之抗衡的底氣。排在這3位后面的,就是熊科動物。灰棕熊和北極熊屬于體格最為龐大的熊科動物,體重達到500千克以上,它們在搏斗的時候,掌力能夠達到700千克。除了掌力驚人,熊掌上還有尖利的爪子,灰棕熊的爪尖長達10厘米,撲打的時候猶如揮動數把鋼刀,能夠輕松刺穿獵物的身體。大熊貓也具備灰棕熊和北極熊這些“遠親”的能力,只是因為體格偏小,實力會有所減弱。但大熊貓的掌力也足有160千克,屬于陸地動物中的佼佼者,遠勝過它的敵人豹和豺。

2024年,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監控拍下了大熊貓和金錢豹搏斗的場景,熊貓媽媽為了保護幼崽,一掌拍斷碗口粗的杉樹,靠“不要命”的打法逼退了金錢豹。除了掌力優越,大熊貓身上厚重的脂肪也是很好的防御護甲,使它具有正面“硬剛”敵人的底氣。2018年,云南龍陵,一只大熊貓在遭受云豹偷襲時,抱住云豹從高處的山坡滾下,利用體重優勢將云豹摔死,而自己毫發無損。大熊貓和其他熊科動物還有一點不同—為了抓握竹子,它進化出來一根“偽拇指”,這根多出來的“手指”,讓它的熊掌變得更加靈活,不僅能夠精準剝開竹子,還有助于大熊貓在攀爬和行走時保持平衡。
最后,再讓我們來看看大熊貓的速度。提起熊科動物,許多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笨拙,其實它們的速度可不慢。非洲獵豹的最高速度能夠達到每小時110千米,是陸地動物中的短跑冠軍,但體形臃腫的棕熊,最高時速也能達到5 6 千米,也有些與獵豹同場競技的資格。大熊貓的奔跑速度也不慢,哪怕在植被茂盛的西南叢林中,它也能取得每小時40千米以上的好成績,勝過最優秀的人類短跑運動員(博爾特的百米短跑世界紀錄9.58秒,換算下來約為每小時37.58千米)。這個速度,對比豺和豹等掠食者雖稍顯弱勢,但仍能讓大熊貓在遭遇戰時,結合自身力量優勢占據上風。《珍獸趣談》中記載過大熊貓的戰績,一只成年大熊貓面對6只豺的圍攻,利用掌力和體重,通過抱摔和翻滾,將豺壓坐在身下,導致其受傷,以一敵六不落下風。在和豺群拉開距離之后,大熊貓利用靈活的移動速度閃躲,輕輕松松爬上附近的一棵大樹,靜靜躲在高處,等候豺群離開。
綜合來看,大熊貓具有優秀的咬合力、良好的力量、中等的速度,在戰斗中足以自保,屬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硬茬子。在大熊貓的棲息地,基本沒有老虎和棕熊,最大型的食肉動物也就是豺、狼和豹,單獨行動的未成年、老弱大熊貓偶爾會遭遇豺群或豹的捕獵,但只要其身邊有成年大熊貓,便可無懼此類威脅,日常生活主打一個松弛。
那么,大熊貓在戰斗力不弱的情況下,為什么一度走到瀕危的處境?
其實,大熊貓的數量稀少,并不是因為它們遭受了天敵的圍剿,而是因為它們鉆進了進化的死胡同。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主動放棄了食物的多樣性,把竹子列為主要食材,這就導致它們對單一物種過度依賴。而將竹子作為主要食物就會有個巨大的弊端—竹子屬于周期性開花植物,一旦竹子開花,竹林大面積死亡,熊貓就會面臨食物短缺的危機。竹子還有一個缺點,就是營養太少,不好吸收,一只成年大熊貓每天必須吃掉30千克的竹子才能保證其熱量供應。而地球在經歷數次冰川期后,原本溫暖潮濕的氣候變冷,竹子的分布區域逐漸縮小;近代人類大規模搞城市建設之后,大熊貓的棲息地不斷被擠壓、切割,這才是它們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
大熊貓的生存困境,不在其自身能力,而是對環境改變的適應性太差。在200萬年以前西南地區的潮濕森林里,面對肉類食物的短缺,大熊貓沒有選擇遷徙,而是選擇吃素,將竹子作為主要食物,這個聰明的選擇讓它們在幾百萬年的時間里沒有競爭對手,能夠安穩度日。可是用進廢退,每天要花18個小時啃竹子的悠哉生活,也讓大熊貓的戰斗能力在同族中失去了競爭力,被其他熊科動物甩在了身后。所以在面臨困境的時候要警惕躺平,只要還能堅持戰斗,就不能放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