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嚴峻的國際形勢對我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影響,而國內經濟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也集中顯現。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關鍵時刻,需要重大的突破和變革。
為應對這種深刻變化,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制定了一攬子增量政策。我們看到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經濟明顯回升,社會信心有效提振,較好完成了去年全年目標。
在關鍵的部署和調整中,政府深化了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較好統籌處理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總供給和總需求、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對經濟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及對整體經濟的改革和促進,是理解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
2025年,國家將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提出了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提供了支撐,也表現出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干勁和信心。
在具體實施中,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重點方向來落實經濟促進政策的實施。
具體到汽車產業,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看:
一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汽車行業將直接受益。報告提出,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去年“以舊換新”政策支持資金是1500億元,今年翻番;去年“置換更新”政策從7月24日到年底,不到半年時間,而今年是全年實施,因此汽車行業的“報廢更新”和“置換更新”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報告特別提到了“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既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典范,也是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的代表。汽車行業也是未來數字經濟、低空經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發展的載體和應用場景。中國汽車產業也正處于“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經典產業”的重要階段。
三是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報告提出了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支持和鼓勵民間投資發展,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建設,讓民間資本有更大發展空間。這些政策和措施有利于汽車行業民營資本和企業的發展。
四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也承擔著重要作用,要實施產學研深度融合,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汽車行業也需要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人才培養,同時需要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
五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汽車行業也非常需要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特別是在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方面,汽車行業有非常急迫的需求。
另外,汽車行業還需要在鼓勵合資企業發展、積極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以及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等方面發揮好行業協會商會的行業自律作用。
去年九月以來,中央增量政策的果斷實施,回歸了對經濟規律的認識,意味著中國經濟將觸底回升;在多項超常規政策的實施之下,我們期待中國經濟重回正常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