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智能網聯汽車再次成為汽車行業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代表委員們紛紛就自動駕駛立法完善、汽車數據治理和產業生態構建等關鍵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2025年3月4日至11日,全國兩會在京召開。會議期間,智能網聯汽車相關議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據《汽車縱橫》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公開提案議案的十余位汽車行業代表委員中,有不下十位在公開場合提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相關內容。
這一結果并不令人意外。從政策環境看,國家對智能網聯汽車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智能網聯汽車”已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報告更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市場層面,智能網聯汽車更是早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據撼地產業研究院統計,2024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已達67.8%;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車聯網白皮書》則預測,2025年我國智能汽車市場規模將逼近萬億元,前景無限廣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已占據全球領先地位,但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仍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頸。其中既包括了快速發展中涌現的新問題,也涵蓋了一些長期存在且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的“老生常談”。
法規滯后問題引關注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自動駕駛相關議題持續高熱。多位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指出,相關法律法規滯后已成為制約商業化落地的關鍵瓶頸。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認為,當前我國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面臨多重法規標準瓶頸,同時技術標準體系也亟待完善。在細分領域,無人物流車也面臨著路權界定模糊、準入法規缺失及標準體系滯后等突出問題。
無獨有偶,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也發表了類似觀點。在他看來,盡管中國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研發處于全球領跑階段,但是在量產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專屬保險、安全宣傳不足、法律法規不完善等,這使得產業界難以進行清晰的產品規劃和推廣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聚焦科技企業發展的重點與難點,提交了《關于推動智能駕駛保險業務發展的建議》。他指出,駕駛人和自動駕駛系統之間的責任劃分模糊,是行業整體的智能駕駛使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這導致了用戶對事故賠償心存疑慮。為此,何小鵬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加快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不同級別智能駕駛汽車的事故責任劃分,并出臺智能駕駛保險的行業標準和技術指引,為保險公司和車企提供明確指導,規范智能駕駛保險業務的發展。
同時,何小鵬也鼓勵鼓勵車企與保險公司聯合開發適配產品。通過緊密合作和數據共享,充分考慮不同技術路線下的風險特點,開發出與智能駕駛實際風險相契合的保險產品,合理確定保險費率和保障范圍,把智能駕駛保險和車險結合起來,切實消除用戶的后顧之憂,從而進一步釋放市場需求。
多措并舉,筑牢安全底線
這實際上是許多汽車行業代表、委員的共同呼聲。例如,就朱華榮在兩會期間提交了《關于加快完善自動駕駛標準和法規的建議》。一方面,朱華榮建議加快完善我國自動駕駛系統立法,結合我國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建立責任認定機制,對不同等級和形態的自動駕駛車輛明確責權力。另一方面,朱華榮還建議加快完善具有引領作用的自動駕駛標準體系。同步對車輛的各環節進行規范,建立責任追溯制度,加強資質審核,確保無人物流運輸車的合規上路。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人事與組織執行副總經理劉懿艷同樣提交了《關于加快完善我國自動駕駛汽車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議》。一方面,她建議根據技術發展和形勢變化,持續完善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地理測繪等相關法律;另一方面,她還建議優化實施自動駕駛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政策,加快推進自動駕駛汽車相關標準制定,為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提供標準指導以降低風險。
雷軍則針對設立自動駕駛專屬保險提出了若干建議。一方面,他建議推動設立自動駕駛專屬保險,加強安全使用宣傳。鼓勵保險企業與自動駕駛汽車企業合作共同進行自動駕駛汽車保險產品創新。結合自動駕駛汽車特點,爭取2026年前完成設立自動駕駛汽車專屬保險,包括交強險、商業險、三責險等,降低自動駕駛汽車推廣門檻,維護駕駛人、乘客和行人的權益;另一方面,雷軍也建議持續加強自動駕駛汽車和自動駕駛系統安全使用的宣傳教育,嚴格規范智能駕駛、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完全自動駕駛等用詞和適用場景,避免夸大宣傳、不當宣傳和不良引導,確保用戶正確合理使用各類自動駕駛系統,保障民眾出行安全。
與此同時,雷軍還鼓勵車企開放智能生態,并建議國家引導汽車行業借鑒智能家居模式,推進行業內外共同制定車聯網的有關技術和標準,實現多場景智能終端產品互聯互通,促進用戶在車內外智能體驗流暢切換,實現汽車產業生態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推進社會數字化、網絡化的持續普及。
“只有持續完善政策法規,筑牢安全底線,才能為自動駕駛普及應用營造良好生態和發展空間。”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先進表示。“未來自動駕駛要全面落地應用,一定要構建一套完整的測試評價體系,以確保高安全性。隨著車輛全面產業化,整車的出廠性能、車輛年審、測試評價體系等,都會發生重大變化,并隨之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如是說。
記者看來,智能化是汽車產業不可逆的大趨勢,但技術突破需與法規與創新同步。就目前來看,自動駕駛的相關法規并不完善,這有極大的可能導致車企在商業化中面臨責任界定模糊的困境。
因此,加快法規創新,構建與智能駕駛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已成為推動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所在。這要求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強合作與溝通,共同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完善,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應用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助力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據融通,生態共進
隨著5G、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加速滲透,數據要素已成為國家核心戰略資源。而回顧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記者發現,“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同樣也被列為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之一。因此,在關注自動駕駛發展之外,多位汽車行業代表亦將目光投向了汽車數據治理領域。
其中,朱華榮認為,構建共性數據庫能夠有效避免資源的重復投入,從而提升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總體適應能力和競爭力。為此,他建議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推動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基礎共性數據庫,供企業快速調用,加快中國車企全球化進程。同時,他還建議依托共性數據庫拓展深度咨詢服務,向中國車企風險示警,幫助規避風險。
雷軍則建議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大范圍測試驗證,加快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全國性測試驗證,力爭2025年建立跨區域、跨省份、一體化的便捷互認機制;同時加快量產商用進程,盡快明確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時間預期,力爭2026年可支持高速快速路自動駕駛、城市自動駕駛等功能的量產應用。
此外,雷軍還提到了關于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的建議。他指出,目前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正在加速融合,這個過程離不開豐富的產業生態支持。而現階段我國充電樁、車載硬件、輔助智能終端等產業領域仍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亟需構建統一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這一方面需要有關部門出臺政策建立統一平臺,推動車企和樁企之間的數據共享與互聯互通。另一方面也需要有關部門組織行業共同制定汽車車載硬件和終端設備的接口標準、軟件通訊協議規范,提升生態開發者開發和創新的積極性,增強同類型產品在不同品牌和車型的適配度。
作為道路交通智能檢測領域的專家,趙祥模同樣高度關注智能交通領域的發展,對于自動駕駛技術在制度保障、場景應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據安全等方面的核心議題,他著重強調了“構建國家級數據共享平臺”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機制和標準,能夠打破交通、公安、氣象等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的數據互聯互通。同時,他也建議整合多源數據,構建動態更新的高精度地圖庫,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實時路況、氣象預警、交通事件等全方位信息,提升自動駕駛系統的感知和決策能力。
有業內觀點認為:在當下這場席卷全球的智能汽車革命中,中國正站在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雙重交匯點。記者看來,未來已來,行則將至。當政策牽引、市場驅動、技術突破形成共振,法規體系筑牢發展根基、數據要素打通產業血脈、生態協同激活創新動能,智能網聯汽車的\"三駕馬車\"必將釋放出更強大的驅動力,指引著中國汽車工業,走向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