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出口總量已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仍面臨著多重挑戰。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從合作共贏、政策支持、產業鏈布局、配套服務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根據我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54萬億元,出口總額為3.88萬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中國機電產品占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六成,汽車出口總值為1160.2億元,同比增長3.7%。海關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已連續八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汽車出口總量也已經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但由于國際形勢紛繁復雜、企業自身能力存在短板及海外市場環境不同等,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也面臨著多重挑戰。基于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與委員們再度圍繞“中國品牌汽車如何實現高質量地走出去”這一話題,從合作共贏、政策支持、產業鏈布局、配套服務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合作共贏,抱團出海
近年來,以中國品牌汽車為代表的“中國制造”不僅在海外持續圈粉,而且還為當地經濟增長和工業轉型升級做出了越來越重要的貢獻。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現場,西班牙埃菲社記者就中歐經貿關系提問時,會議發言人婁勤儉就稱贊奇瑞西班牙合資模式是典型范例,并指出:“這項合作成功結合了奇瑞的技術特長和EBRO的品牌優勢,在充分利用原來的設施、投入相對較少的情況下,使EBRO這一廣受當地民眾喜愛的品牌重現生機,并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希望更多的車企都走出去,都能夠展現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解決方案、中國人的產品。但是我們要更多地融合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尹同躍說,堅持全球布局,奇瑞要與合作伙伴共贏,一方面希望和安徽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一起,與其他中國汽車的友商們一起,共同走向海外市場,為當地用戶提供更好、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將積極探索與國際大企業、大品牌的多樣化合資合作,無論是“造船出海”還是“借船出海”,大家都能在一個開放創新的生態中互相成就,合作共贏。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同樣看到了在出海時中國車企合作共享的重要性,并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帶來了《關于統一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共性數據庫的建議》,希望推動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基礎共性數據庫,供企業快速調用,加快中國車企全球化進程。“目前行業存在的問題包括政策法規紛繁復雜,各企業重復投入,資源浪費較大;氣候、環境、路況等多樣性,給企業適應性帶來挑戰;文化、習慣、風俗的多樣性,給企業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贏得市場競爭帶來挑戰。”朱華榮建議,可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共性數據庫,推進海外政策、法規、氣候、環境、路況、文化、習慣、風俗等基礎共性信息的收集與整理研究,構建統一的汽車共性數據庫平臺。朱華榮認為,應鼓勵企業、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等積極參與數據庫建設,實現信息共享和合作,提高信息利用效率,還可考慮采用積分制管理模式,參與方輸入經研究的信息,經專業評估后獲得相應的貢獻積分,企業調用信息時需支付積分。此外,朱華榮提到,可以依托共性數據庫,拓展深度咨詢服務,并向中國車企風險示警,幫助規避風險。比如當某地區的政策法規、政經環境等發生變化或預期將變時,可以向中國車企集體示警,避免因變化給中國車企海外資產造成巨額損失。
積極引導,加強政策扶持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三樣”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并在全球范圍內占據了市場優勢。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光伏、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別達85%、79.8%、70.4%。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看來,預計我國“新三樣”產業鏈的出海,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可撬動50萬億—100萬億元人民幣走出國門,有力支撐其成為與美元比肩的全球貨幣。此外,還能加快發達國家能源轉型步伐,幫助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廣大欠發達國家跨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進一步踏入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推動全球能源體系轉型升級。

為此,劉漢元建議政府積極引導,加大政策驅動力度,推動中國“新三樣”全產業鏈集體出海。首先,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搭建“新三樣”跨境貿易信息共享平臺,針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管制措施、碳足跡認證等及時解讀并向企業宣貫,提升企業的預警和應對能力;其次,可簡化通關流程,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出口成本,同時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供需有效銜接;再次,形成緊密配套關系,著力增強“鏈主”企業帶動力,推動上下游優勢互補,有力提升產業鏈韌性及整體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董事會主席蔣穎表示,針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要明確對外投資促進和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建議通過提升政府的支持性服務、推動企業與國際資源合作,以及加強對中小企業出海的精準服務,來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持續經營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人事與組織執行副總經理劉懿艷關注到了中國車企“技術出海”時遇到的難題與困境。據了解,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企在知識產權出海上還有所欠缺。一方面,中國車企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占比達80%以上,在國際專利布局上相對滯后;另一方面,中國車企的專利風險預警及糾紛處置能力,尚不足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專利訴訟環境。
針對以上問題,劉懿艷建議,第一,要加大對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在海外專利布局方面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提高海外專利申請的質量和效率;第二,要建立專項專利資助機制,鼓勵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加大海外專利申請的積極性;第三,國家知識產權局加強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歐洲專利局等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專利規則的制訂和修改,在國際舞臺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第四,建議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建立國家層面的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的專利情報和風險預警系統,定向開展海外專利布局和糾紛處置指導。
劉懿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特別提到,在政策引導和支持方面,建議修訂2017年發布的《專利優先審查管理辦法》。“該辦法雖已明確將新能源汽車納入優先審查范圍,但主要針對新能源汽車的整車制造、裝置、配件制造以及相關設施和服務,并未涵蓋智能電動技術本身。”劉懿艷表示,修訂該辦法將有助于加快高價值專利的審查速度,為企業提供更及時、更準確的專利審查意見和結果,從而幫助企業更好地預判專利出海的成功率,降低專利出海成本,進一步推動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產業鏈協同出海,實現“全鏈共贏”
為實現我國汽車出海的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監事委員會副主席胡劍江認為,完善汽車產業出海的協作協調機制至關重要。他建議,要完善汽車產業出海的行業協會體系,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作,并建立車企與供應鏈的協調機制,促進資源共享與降本增效。他認為,現階段中國車企在汽車出口數量上不斷增長,但在海外的營銷和服務體系建設上還相當不足,難以適應中國汽車“出海”快速發展的現實需求。
“我們要構建海外市場當地的服務體系,為中國車企提供全方位支持。”胡劍江說,要強化中國車企對外合作以及與當地機構協作、交涉能力,實現中國車企在海外更好地落地。條件成熟時,吸納有國際化發展需求的整車制造及重點供應鏈企業,同時建立行業協會與政府部門的定期溝通機制,梳理政策堵點,對接政策需求等。
關于車企與供應鏈的協同,胡劍江提出,可建立高效協調機制來促進車企與供應鏈各環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一方面,積極推動車企協同出海,溝通出海計劃,協調產能;另一方面,加強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出海協調聯動,引導供應商與車企協同海外產能布局,確保供應商資源充分調動和產能最優分配,穩定海外汽車產業供應鏈體系。此外,胡劍江認為,應鼓勵行業協會和智庫在主要出海目的地設立服務中心,深入研究當地法律法規、市場環境等,為中國企業提供全方位精準指導,幫助建立在地產業體系,同時整合當地社會資源,與政府部門、組織機構等建立廣泛聯系,構建共享資源關系網絡。
“近年來,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競爭能力快速提升、全球化布局加速推進、技術創新重大突破,具備了實現中國主導的良好基礎,但同時也面臨國內外的風險與挑戰。”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會主委、長沙學院院長陳赤平表示,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實現中國主導地位,必須通過持續的創新發展,實現技術主導、市場主導和產業鏈主導。
除了建議搭建共性技術創新平臺、探索綜合性政策運用等,陳赤平強調,應探索建立電動汽車的國際技術標準,還可通過梯次化市場突破實現市場主導,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本和創新資源向中國集聚。同時,加速國際化市場布局,增強海外市場服務保障能力,推動海外發展協同機制,加強行業自律和行為引導,避免中國出口企業出現惡性無序競爭。此外,還要通過優化產業政策,進一步增強國際認同。陳赤平建議,通過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法規的制定修訂,探索建立電動汽車的國際技術標準等方式,來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持續完善配套設施及服務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來說,國際化從來都不只是簡單的產品出口,還應當包括技術出海、服務出海、品牌出海等,是一個體系化工程。為此,持續完善中國汽車在海外布局的相關配套設施及服務,也成為了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和委員們極為關心的話題。
經過一年的調研和走訪,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副主委翁建平表示,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將就如何在政策層面暢通車企出海的難題提出建議。據翁建平了解,車企出海的難點之一在于普遍缺少融資支持。“為緩解海運運輸時間較長帶來的母公司資金占用壓力,車企常常依托海外子公司來獲得銀行融資,用于車輛及零配件的采購。但是由于海外子公司信用度不高、資產規模較小、現金流短缺,獲取資金的難度較大。”翁建平建議,建立符合國內自主品牌車企“走出去”的一攬子金融支持政策,可聯合國內大型商業銀行積極協調海外分支機構,為國內車企定制中長期境外換匯及清算渠道保障計劃,滿足車企出口的跨境結算需求。
此外,就中歐班列開行的汽車運輸班列供不應求的問題,翁建平建議,拓展運輸渠道,提升運輸效能,加強鐵路、公路與港口碼頭的連通建設,酌情增加中歐班列開行列數,還可加大水運基建的投入力度,提升航道通過能力。“建議國家加快出臺動力鋰電池承運相關法規和實施細則,滿足企業運輸需求,推動國內重要港口加快形成第九類危險貨物碼頭作業能力,增強汽車動力鋰電池運輸效能。”翁建平還希望,能夠進一步完善退役動力電池、部分汽車故障件的進口政策和標準,建議國家層面加快制定相關進口標準和政策,允許符合標準的退役電池回國回收利用,助力企業綠色發展,增強產業鏈防風險能力。在翁建平看來,可以由商務、海關等部門明確汽車故障件進口的范圍、標準、流程,針對主要出口廠家建立名單管理,通過海關備案的方式,對海外少量汽車故障件返回國內給予通過。
值得注意的是,零部件的檢測問題也給我國汽車出海帶來了挑戰。為此,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特別針對中國車企“海外銷售汽車缺陷零部件回國檢測難”的問題,專門提出了一項建議。馮興亞表示,受限于我國現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海外銷售汽車缺陷零部件“回國檢測難”,影響企業海外售后服務響應速度及成本,不利于樹立中國品牌良好的海外形象,建議逐步放開進口限制,短期可建立回收試點,長期可修訂法規標準、優化流程,破解相關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