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海”到“深海”的關鍵遷徙,是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產業鏈全球化的必經之路。
目前,美國產業政策的轉向和全球貿易摩擦,就像海上的颶風和冰川,沖擊著原有的貿易航線,迫使貿易企業們不得不重新校準航向。在全球價值鏈重構的浪潮中,出海企業該如何尋找新大陸?對此,相關學者各抒己見。
劉曉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
中國企業出海如今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有的是被迫“流浪式出海”,四處漂泊尋找臨時避風港;有的是“FOMO式出海”,害怕錯過而盲目跟風,短期主義盛行,戰略深度不足;而真正持久的出海,需要從“流浪”轉變為“深耕”,從追逐“水面上”顯而易見的機會,到挖掘“水面下”隱藏的價值。這才是從“近海”到“深海”的關鍵遷徙,是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產業鏈全球化的必經之路。
“近海”具有雙重含義。首先,它指地理位置臨近的市場。當“世界是平的”神話破滅,貿易從單一中心向多中心過渡的過程中,一批“連接器”國家應運而生。這些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橋梁和樞紐的角色,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成為它們重要的商業模式,也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東南亞國家無疑是中國企業最典型的“近海”——地理接近、文化相似、交通便利、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低,還有互補的產業結構,成為“中國制造”和出口的重要中轉站。此趨勢不僅反映在貿易領域,外國直接投資也遵循同樣的邏輯,流向那些能夠提供穩定政策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熟練勞動力的“連接器”國家。
“近海”的另一層含義,代表了一種較為初級的市場選擇邏輯。過去幾年,許多中國企業在出海時,往往追逐市場的顯性紅利:哪里有流量,就去哪里。哪里增長快,就投資哪里。哪里回報高,就布局哪里。這種表層思維推動了一波海外擴張熱潮,但也是缺乏長期規劃的“流浪式出海”。
“近海”出海帶來的是“水面上”的機會——國內“內卷”和全球地緣政治變局中的被動機遇。但僅靠短期應對,或追逐短期優勢,必然會埋下發展隱患,快進快出難以建立持久競爭力。“近海”思維在帶來初期繁榮的同時,也必然制約企業的長遠發展。
“深海”同樣蘊含雙重含義。首先,“深海”意味著超越區域限制的全球視野。早期布局東南亞等地理接近、文化相似的“近海”市場,可以幫助中國企業規避貿易壁壘。不過,近海策略意味著依然是圍繞著一個目標在布局,即出海的終極目標市場還是美國。但“深海”戰略意味著意識到,過度依賴任何單一區域都可能導致易受區域經濟下滑、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或政策變化的影響。
其次,“深海”意味著深耕本地化。2025年中國企業的出海,最大變化在于必須關注“水面下”的深層因素。真正成功的企業,往往是深耕某一區域市場的參與者。他們不會因墨西哥的紅利而倉促轉向,也不會因印尼市場的火熱而立刻調頭,更不會因沙特政策利好而匆忙布局。
“流浪式出海”正被市場證偽。長期投入才能建立難以復制的本地化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并融入當地商業生態。海外市場的成功不僅需要捕捉機遇,更需要理解當地的歷史脈絡、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這些“水面下”的因素往往是關鍵。企業需要深入分析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度,才能避免落入復制國內經驗的陷阱,找到真正的落地點。
2025年中國企業出海的最大紅利,或許是全球對“中國制造”認知轉變帶來的“心智紅利”。很多海外市場對中國的印象停留在十年甚至三十年前,認為中國產品就是廉價低質的代名詞。然而,這種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在東南亞市場,華為、小米、比亞迪等中國品牌已經建立起極高的品牌認知度。許多東南亞消費者對中國產品持積極態度,甚至在某些細分領域,中國品牌被視為優質選擇,甚至開始追捧來自中國的創新產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市場的認知轉變速度不同。東南亞和中東市場對中國的認可度已經較高,而歐美市場的轉變則相對緩慢。拉美市場正處于認知轉變期。
這種從俯視到仰視的認知轉變帶來的商業機會不可低估。當海外消費者開始仰視中國產品時,中國企業就獲得了品牌溢價的基礎。這種轉變也正在改變商業互動的基本邏輯。當“中國制造”被視為技術領先者時,商業談判的主動權就會發生轉移,企業可以采取更積極的品牌策略。尤其是新能源和數字技術這兩個領域,可算是當下中國出海的兩張新名片。
林惠春(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我在企業出海領域摸爬滾打多年,既是參與者、受益者,也是見證者、推動者。1992年,我投身商海與別人創辦了一家軟件公司。1998年公司上市后,我們加快了國際化步伐,當年在東京創辦了日本公司;2004年,我們成為美國微軟公司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并與印度的NIIT展開了軟件人才培訓合作。豐富的國際化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企業出海的重要性。總結起來,中國企業出海通常會經歷“走出去、走進去、融進去”三個階段。
“走出去、走進去、融進去”代表三個不同的層次和境界。“走出去”,指企業一旦有出海計劃,負責人就要親自到目標國家或地區進行深入調研考察。不能僅依賴網絡信息或他人介紹,一定要親自踏上那里的土地考察、調研,繪制清晰的“畫像”。
“走進去”,指在多點考察調研基礎上確定出海目的地,并對當地進行更深入、系統的“盡職調查”,充分了解當地的商業環境和需求,明確業務方向,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融進去”,指企業在出海地開展業務要實現本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社會。比如在當地設立公司,招聘當地員工,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企業要把自己視為當地社會的一員,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樹立良好企業形象,與當地社會建立緊密的聯系,而不是形成孤立的“唐人街”式的小圈子。只有真正“融進去”,企業才能在當地扎根發展。
“融進去”還包括充分利用當地的法律、稅務、財務等公共服務體系以及銀行資源。例如,與當地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合作,確保企業運營的合規性。以非洲國家為例,雖然一些人可能認為非洲的服務水平較低,但實際上很多非洲國家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服務水平很高,從業人員大多在西方接受過專業教育。此外,合規經營是企業融入當地社會的關鍵,一些出海企業在合規經營上有不少教訓,企業要避免因違規行為而受到當地社會的排斥。
當前,部分企業為避免內卷而出海,但到海外依然面臨與中國企業激烈競爭的局面。對此,我認為中國產能占全球30%以上,而人口只占全球19%,所以國內企業內卷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難以避免。如果企業走出國門,服務全球80億人口,將極大拓展市場空間。企業走出去面臨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理論上是一片藍海,然而仍有部分企業將國內的競爭模式帶到海外。主要是他們沒有深入研究產業發展趨勢,過于關注國內競爭對手,忽視了海外客戶的需求。企業應將重點放在研究和滿足海外客戶需求上,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單純打價格戰。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同行業的出海企業加強協同合作,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生態。通過分工合作,明確各自業務領域,優勢互補,抱團出海。
需要強調的是,同樣是國際化,出海與出口存在本質區別。出口只是將產品銷售到國外,而出海則是在當地建廠、建立研發團隊、營銷體系和服務體系,搭建產業鏈。利用當地政策、投資、財稅、原材料、勞動力資源、物流交通和貼近國際市場的優勢,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為當地提供就業機會、增加稅收,就會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