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恒以青春為筆,以智慧和汗水作墨,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賦予全新的形象和內涵。
常熟,這座江南魚米之鄉,在歲月流轉中已華麗轉身為長三角智慧農業的創新高地。其中,海虞鎮肖橋村是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肩負著優質水稻、小麥及特色果木規模化種植的重任。江蘇谷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谷嘉公司”)在此落地生根,打造出百畝生態農場,“稻鴨共作”“氣候智慧型種植”等特色農業模式在這里蓬勃發展。
00后青年徐嘉恒,是名戴著黑框眼鏡、褲腳常沾滿泥點的年輕人,也是這家科技農企的領航者,是新農人的典型代表。他以青春為筆,以智慧和汗水作墨,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賦予全新的形象和內涵。
田園首秀,開啟農業新征程
2023年,徐嘉恒從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畢業,在父親的支持下,創立了谷嘉公司和谷嘉家庭農場。
“學生時代,袁隆平爺爺是我的偶像,他讓人們遠離饑餓,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父親也常說,農業農村是國之根本,無可替代。” 談及投身農業,徐嘉恒目光堅定。
作為常熟涉農委培大專生,徐嘉恒的創業備受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關注。常熟市農業農村局多次邀他參加培訓、參觀現代農業企業,海虞鎮農業農村辦公室還幫他注冊了職業農民證書。但剛畢業缺乏實操經驗的他,創業初期便遭遇挫折。高薪聘請的專家竟是假的,這導致兩次種植的產量均大幅下滑。當時正值水稻播種關鍵期,這一連串的打擊讓他陷入迷茫。
幸運的是,常熟高新農機公司和當地農業大戶及時伸出援手,幫徐嘉恒完成稻種播種。這段經歷讓徐嘉恒明白,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后來,徐嘉恒結識了虞美潤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宗建東。在這位資深農業專家的指導下,他深入田間地頭,白天觀察作物生長,夜晚學習農業知識,遇到難題虛心求教,還積極參加農業技術培訓。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徐嘉恒掌握了農作物的生長規律與種植要點,對傳統農業有了深刻理解。之后,他開始探索新型農業模式,嘗試稻鴨共作。稻鴨共作是將稻田與鴨子養殖相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稻田為鴨子提供家園,鴨子在稻田覓食、活動,其糞便可以作為天然有機肥,促進水稻生長。
不過,稻鴨共作實操難度不小。徐嘉恒說:“實施時要考量很多環節,比如鴨子體型、水稻生長周期以及鴨子放養時機的適配等。像南粳46水稻,生長期約165天,鴨子一般只在田間放養30天,每晚得將它們趕回鴨棚,雖然麻煩,但這樣能強化生物防治,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
在市場效益方面,稻鴨共作產出的水稻因更加綠色可靠,每斤售價比傳統種植的水稻高出1~2元。稻鴨共作減少了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每畝節省成本150~200元。鴨子養殖也帶來額外收益,每只鴨子能賣50~80元,扣除養殖成本,每畝稻田養鴨凈利潤可達500~800元。綜合算下來,稻鴨共作模式每畝稻田經濟效益比傳統種植模式高出1000~1500元 。
這次實踐,讓徐嘉恒看到創新農業模式的潛力,也意識到其中的挑戰,如受自然因素影響大、精準管理難度高。他深知,要實現農業發展的更大突破,需借助新力量,于是他將目光投向新興科技。
科技“智”援,重塑綠野新生態
徐嘉恒首先關注到農田巡田環節,發現人工巡田耗時且易出錯。為此,他引入多光譜無人機,并參加專業培訓,掌握操作和數據分析技巧。
多光譜無人機如同農田的“智能偵察兵”,按規劃路線飛行,憑借對不同光譜的敏銳“感知”,能迅速精準確定農作物的健康狀況,生成的熱力圖就像農田的“生長地圖”,清晰展現苗情分布與長勢差異。利用這些數據,徐嘉恒可精確計算每個地塊的肥料需求量,實施變量施肥,提高農田管理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過去,人工巡田一塊20多畝的地需半小時甚至45分鐘,現在無人機僅需10分鐘。”徐嘉恒介紹。
多光譜無人機的成功應用,讓徐嘉恒嘗到科技的甜頭。但他明白,僅優化巡田不夠,傳統水稻種植弊端制約著產量、質量和生態效益,他決心構建氣候智慧型水稻種植模式。
徐嘉恒根據常熟地區氣候特點,挑選抗逆性強、產量高的優質水稻品種,合理安排種植時間,優化灌溉管理策略,增強水稻對極端天氣的抵抗力;采用間歇性灌溉技術,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量;利用無人機數據反饋,實現精準施肥,提高農田碳匯功能;運用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避免資源浪費;在稻田綜合管理上,合理密植,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推廣秸稈還田。
氣候智慧型種植模式為農場帶來顯著變化。產量上,每畝水稻比傳統種植模式增產100~150公斤;質量方面,優質品種搭配科學管理,大米品質更優,市場售價每斤提高0.5~1元;成本控制上,節水技術和精準施肥減少資源浪費,每畝節省成本200~300元。綜合算下來,該模式使每畝稻田年收益比傳統模式增加1500~2000元。
在優化種植系統過程中,徐嘉恒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團隊合作,汲取先進農業理論知識。為改良土壤,他往土壤中添加特定微生物菌群和有機物料,把厭氧環境轉變為好氧環境。為此,他進行了數十次不同微生物菌群和有機物料配比實驗,終于取得理想效果:水稻根系呼吸更順暢,植株更壯實,抗病蟲能力顯著增強。
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和模式的創新,現有的農機設備難以滿足高效生產需求。而氣候智慧型水稻種植模式和未來農業發展對農機的適配性和功能性提出更高要求。鑒于常熟當地缺少適配大面積種植的農機,徐嘉恒決定打造復合型農機。
徐嘉恒深入鉆研各類農機工作原理,帶著設計思路與機械制造廠家溝通,對作業行距、零部件材質反復斟酌修改。因創業規模小,與大廠合作時,徐嘉恒常因費用過高而放棄,最終他與一家小廠達成合作。經過數月的不斷磨合,一臺集撒肥、旋耕、滴灌、覆膜、播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農機成功問世。
實際使用時,復合型農機一次能完成多個農事環節,大幅節省時間和人力。以播種環節為例,傳統農機播種100畝地需三四天且是多人協作,而復合型農機僅需一兩天。人力成本上,使用復合型農機后,每畝地可節省人工費用80~100元。從長期看,復合型農機每年為農場節省人力成本約3~5萬元,有力保障了農作物的穩定高產。
亮相央視,00后新農人“火出圈”
為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現代農業,徐嘉恒積極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他為周邊農戶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分享農業知識和經驗。農忙時節,他聘請村里勞動力到農場工作。此外,他還推動農業與教育、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計劃在農場開辟果蔬采摘園,打造戶外拓展基地,吸引游客體驗采摘樂趣,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隨著事業步入正軌,肖橋村及周邊村負責人被徐嘉恒踏實肯干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所打動,將復耕地的土壤改良工作交給他。徐嘉恒先對每塊土地進行“體檢”,依據檢測結果確定施肥種類和用量。經過一系列系統改良,93畝土地成功恢復為耕地。新收獲的玉米、小麥轉化為優質青貯飼料,直接供應給當地奶牛場,青貯飼料畝產量可達2噸。
徐嘉恒的種植成果不僅體現在糧食作物上,農場的桃園也碩果累累。每棵桃樹都經精心挑選和培育,產出的桃子品質上乘。果園管理中,他同樣運用科學種植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確保水果品質與安全。
2024年7月,徐嘉恒憑借在農業領域的出色表現,登上了央視的“三農群英匯”節目。回顧這次經歷,他感慨道:“這次亮相讓我更加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農業之路雖充滿挑戰,但它帶來的社會貢獻遠超個人經濟收益。我希望我的農業夢想能茁壯成長,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參天大樹!”
00后徐嘉恒的創業經歷,是新農人在農業領域創新奮斗的縮影。他用實際行動證明,在科技賦能下,農業這片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編輯 謝云鳳 8733214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