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興趣變現不再是小眾嘗試,而是被越來越多人接受的職業新路徑,年輕人的職業敘事正在被重新書寫。
數字經濟時代,一場關于職業定義的“靜默革命”正在發生。從漢服手作到電競解說,從虛擬偶像運營到硬核知識付費,這些曾經只是被認為是個人愛好的領域,正成為年輕人職業選擇的新藍海。興趣社交平臺Soul APP發布的《Z世代新興趣報告》顯示,超50%的年輕人選擇愿意將個人興趣發展為職業或者將其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其中,12.1%的年輕人表示興趣“已經是我的主要收入來源/主要職業了”,還有20.4%的年輕人表示興趣“算副業,是較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靈活就業的興起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這一表述背后是靈活就業的興起與年輕一代就業觀念的深刻變革。
靈活就業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所、保險福利、勞動關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業化和現代工廠制度基礎上的就業形式,主要包括個體經營、非全日制等就業方式。我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在2億人左右。2023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404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7032萬人,也就是說,靈活就業人員占到了全國就業人員的27%,占城鎮就業人員的43%。
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和智聯招聘共同發布的《2024中國新型靈活就業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從2019年到2024年,我國新型靈活就業的招聘規模在勞動力市場的份額呈顯著增長態勢,新型靈活就業的招聘職位數占比從8.4%增至15.2%。
研究者將新型靈活就業定義為由數字經濟發展所驅動,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發展起來的新型就業形式,包括七個工種,網約車類、配送類、生活服務類、知識服務類、媒體類、直播類以及網絡電商類。其中,前三類屬于基于位置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后四類屬于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
從供給端看,女性、年輕人和高學歷群體更傾向于選擇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男性、中年人和低學歷人群更青睞基于位置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
報告稱,媒體類、網絡電商類、知識服務類和直播類等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形式,對于年輕人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在這類求職者中,21~25歲的占比最高,達到45.2%,顯著高于傳統就業的32.7%。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生活服務類和網約車類等基于位置的體力型工種,30歲以下求職者的比例相對較低。
同時,新型靈活就業職位在學歷門檻上更為包容。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中,分別有86.7%和39.8%的職位對學歷不設限制,均高于傳統就業職位的26.0%。相比之下,傳統就業職位在高等教育學歷要求方面比例明顯更高。要求本科學歷的傳統就業職位占26.0%,而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僅為1.9%和18.7%。
這表明,新型靈活就業為不同能力背景的求職者提供了多樣化選擇,體現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和包容性。基于位置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為無工作經驗、低學歷勞動者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而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則兼顧了靈活性和專業性,為高學歷人才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業選擇。
在收入方面,課題組使用智聯招聘的抽樣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新型靈活就業職位比傳統就業職位提供的工資水平區間更高。傳統就業職位主要集中在6001~8000元的薪資,占比為24.2%。新型靈活就業中,基于位置的職位在10001~15000元的占比達44.9%,遠超傳統就業的22.1%和基于云端的24.3%。
從“小眾愛好”到職業“新路徑”
靈活就業正以破竹之勢重塑傳統就業格局,為“以趣擇業”搭建起無縫對接的橋梁,讓“愛好變現”的夢想在多元化土壤中生根發芽。
閑魚發布的《2024閑魚副業產業帶報告》顯示,2024年有945.4萬賣家在閑魚上發布了副業,這當中,00后占40.8%,95后占24.8%,90后占13.4%。2024年,活躍在閑魚的這些年輕人憑副業平均賺了3660.5元。閑魚上,年輕人在出售閑置物品之外,也通過技能服務等副業賺錢。
《2024閑魚副業產業帶報告》揭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五省形成全國副業經濟高地。其中,廣東在數字化服務領域見長,呈現平面設計、軟件開發、跑腿代辦的供需兩旺局面;江蘇創意服務特色鮮明,定制設計、家裝設計、房屋維修形成完整服務鏈;山東知識經濟異軍突起,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原創文案撰寫構筑核心競爭力;浙江聚焦新潮生活方式服務,上門喂寵、剪輯制作、攝影攝像構建起新的消費生態;河南則深耕生活技能傳授,語言教學、烹飪教學等實用型副業呈現百花齊放態勢。
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熱門副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開始“冒頭”。比如,北京的新生兒起名、老年人回憶錄撰寫,廣州的直播間氣氛組,深圳的體育生帶娃爬山等副業別具一格,吸引不少消費者下單。此外,人際溝通類副業興起,購買相親指導服務的半數買家是00后。
蓬勃發展的興趣浪潮正催生多元新興職業形態,《Z世代新興趣報告》顯示,“谷店”(經營二次元相關商品的商店)店主、虛擬形象捏臉師、角色扮演藝術家、解壓玩具手作人等以興趣為導向的新銳職業在青年群體中高頻涌現。例如,在社交平臺Soul上誕生的捏臉師群體,憑借對數字藝術的極致追求,通過平臺完善的創作生態將創意轉化為商業價值。
政策與平臺雙重賦能
政策與平臺的雙重賦能,使得興趣變現的路徑愈發清晰。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研究將更多新就業形態人員納入企業職工社保制度,下一步還將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將7個試點省份增加到17個,并逐步推廣到全國實施。自2022年7月1日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7省市啟動試點以來,已覆蓋1000多萬名新就業形態人員。
市場端,平臺規則持續優化。2024年,抖音拓寬門檻引入更多優質創作者,通過創作者訓練營等方式持續服務,推出“精選計劃”吸引優質內容,以此讓優質內容更多被看見,讓優質作者更好地成長。B站平臺通過流量扶持和商業化工具,讓“為愛發電”走向“為愛謀生”。B站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近310萬UP主在B站獲得收入,其中通過廣告和增值服務獲得的總收入同比增長21%;優質內容的價值不斷被用戶認可,全年充電付費用戶超過800萬。
這種政策賦能與市場創新的同頻共振,正在重塑中國就業市場的底層邏輯。當90后甜點制作愛好者楚文婕在碼農的身份之外,憑借西式面點師、裱花師、烘焙師等相關資格證書和過硬的技藝,成為多家甜品店的顧問;當90后雜志社編輯周驄用熱愛的健身作為副業,給自己增加了收入……這些微觀個體的職業敘事,共同勾勒出中國勞動力市場轉型升級的生動圖景。年輕人的熱愛正在打破傳統職業邊界,創造經濟增長與文化創新的雙重價值。未來,隨著AI、元宇宙等數字技術的深化應用和新消費場景的不斷延伸,興趣經濟的想象力將進一步釋放,為就業市場開辟充滿活力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