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疆,回到新疆
1989年,楊洋出生于山東濰坊一個普通家庭,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990年。那一年,父母帶著1歲的楊洋,踏上了前往新疆的綠皮火車。沒有臥鋪,父母一路抱著楊洋,經歷了幾天幾夜的顛簸,才抵達新疆。楊洋父母此行的目的,是投奔在新疆兵團工作的親戚。
新疆的生活并不容易。父母在兵團的團場工作,從早到晚忙碌。楊洋的家,最初是土坯房,楊洋四年級時,全家才搬進了磚房。小時候,楊洋印象最深的是沙塵暴。那種昏天暗地的場景,讓人仿佛置身于末日之中。盡管生活艱苦,但父母從未抱怨,他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楊洋在團場生活、長大,雖然條件簡陋,但也充滿樂趣。這里大多數人都是從內地來的,彼此之間沒有隔閡,就像一個大家庭。
2008年,楊洋考上南通大學,就讀社會工作專業。小時候,楊洋在寒假時跟隨父母回鄉探親,覺得家鄉很好,生活便利;讀大學后,他來到南通,覺得南通很繁華,這里有高樓大廈,有便捷的交通,還有與新疆不一樣的美食。他被這里的一切吸引,學習之余,他利用社會實踐和節假日的機會,將南通周邊的城市都逛了一遍。南京很有歷史感,蘇州的小橋流水很江南,上海的生活節奏就是一個字:快。他期待自己大學畢業了可以有機會留在江蘇工作。
畢業時,楊洋參加了江蘇省內的一些招聘考試,但因為專業受限,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終未能如愿以償。面對就業壓力,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就在這時,他了解到了西部計劃,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不僅可以積累工作經驗,還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基礎。最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對于新疆還有一份難以割舍的牽掛。之前寒假從南通回到新疆時,他已經發現新疆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團部開始城鎮化發展,建設了新小區,團場的人們都從磚房搬進了高樓中,周圍公園、廣場、體育館都陸續地建設起來了。他感受到新疆發展的勃勃生機。
就這樣,他成為了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回到了新疆。
扎根于新疆
回到新疆,楊洋被分配到一個邊境團場工作,這里距離最近的市區也要5個小時的車程,人口不多,生活基礎設施落后。剛到團場時,和楊洋同去的還有另外兩名女生,當他們一起下車時,其中一名女生看到眼前的景象,當場就哭了起來。她可能沒想到,自己會來到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但后來,楊洋堅持了下來,那兩名女生也都留了下來。
在團場,楊洋主要負責輔助黨建行政辦的工作。雖然工作內容不算復雜,但對于剛剛畢業的楊洋來說,一切都是全新的,他需要轉換學生思維,適應工作節奏,掌握各項業務流程,最大的挑戰是溝通。楊洋自認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與人打交道,但這份工作,偏偏需要他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包括領導、同事和當地居民。一開始,他常常因為溝通不暢而感到困惑和沮喪。有時候他提交的工作報告不符合要求,但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對此,別無他法,他只能硬著頭皮去請教領導和同事,慢慢地學習和適應。
團場的領導們對新來的大學生志愿者格外重視。生活上,分配給他們兩室一廳的干凈樓房,必備的生活用品也有保障;業務上,給予耐心的指導。領導們沒有一點架子,跟他們說話,就像對親戚家的孩子,非常親切,總是鼓勵他們多學習、多實踐。楊洋當時所在團場的團委書記只比他大幾歲,也是一名西部計劃志愿期滿后的留疆者,他時常和楊洋分享經驗,給了楊洋極大的鼓舞和信心。
楊洋覺得自己的運氣很好,團場里有十幾名大學生志愿者,還有大學生村官,年輕人在一起,工作的氛圍非常好,楊洋在此獲得了很大的進步。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越發體會到新疆基層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對年輕人才的期盼。當地政府和團場非常渴望有知識、有活力的年輕人加入,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因如此,志愿服務半年期滿,楊洋通過公務員考試,正式留在了新疆。之后的幾年里,楊洋先后在開發區動遷辦、鄉鎮等多個崗位工作。從普通的工作人員到黨委委員、副鎮長的領導崗位,每個崗位都是一次新的挑戰、新的成長,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新疆。
為大美新疆代言
“人間最美四月天!中國野生櫻桃李之鄉、世紀野生植物的天然基因庫、伊犁霍城縣大西溝‘福壽山’,60余種野果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這里就是你的‘詩和遠方’!”
和記者通電話的當兒,楊洋從微信上推來《我在霍城等你》的視頻。誰能想到,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如今卻做起了文旅宣傳工作。
2024年,楊洋被調到霍城縣,擔任霍城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一職,負責全縣的文旅工作。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領域。
霍城位于新疆伊犁河谷西北部,北依天山,南瀕伊犁河,西與哈薩克斯坦接壤。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是古絲綢之路北道重鎮。這里是世界三大薰衣草產地之一,有“中國薰衣草之鄉”的美譽,每年六月,數萬畝薰衣草盛開,紫色花海如同仙境,香氣撲鼻。被譽為“伊犁第一景”的果子溝,溝內峰巒聳峙,峽谷回轉,四季景色各異。賽里木湖則好似一顆璀璨的藍寶石,湖水清澈,湖畔草原廣袤,牛羊成群,構成一幅動人的牧場風景畫。惠遠古城歷史悠久,是“伊犁九城”之首,城內將軍府舊址、鐘鼓樓等古跡,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霍城縣旅游資源豐富,有草原、沙漠、薰衣草田等多種景觀,但如何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打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楊洋和同事們一起深入研究霍城縣的旅游資源,策劃各種旅游活動,和中央電視臺“山水間的家”欄目、南方航空公司等多家平臺合作,宣傳推廣霍城的旅游資源。
這些是前臺的工作,幕后工作,他們做得更多。實施文旅重點建設項目多少個、總投資多少萬元,建設國家景區、自治區鄉村旅游重點村多少個,創立民宿、農家樂多少家,柏油路鋪了多少公里,新增停車場多少處,新增廁所多少座……這些都是楊洋扎扎實實在做的工作,細節都在他的工作總結中有據可查。他的工作宗旨就是:要保證人來了,景好看,路好走,車好停,覺好睡,要“方便”時很方便。
作為“準90后”的楊洋很感慨,在新疆工作了十幾年,從一個懵懂的大學生,到如今負責全縣文旅工作的副局長,他見證了霍城的發展,也見證了新疆的變化。他在這里成長,在這里扎根,也在這里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西部計劃志愿者是一個起點,從這里出發,人生無須設限。”楊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