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27日,在成都世界運動會火炬發布活動會上,由90后四川姑娘譚淇尹作詞的歌曲《逐夢》唱響全場。
從蛇年春晚的《玉盤》到如今的《逐夢》,譚淇尹一次次給人們帶來驚喜。如果說《玉盤》連接天地與古今,《逐夢》則連接著每一個心懷熱愛的靈魂——無論來自何方,我們都在追逐同一片星海。
譚淇尹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從小就很喜歡音樂,只要有音樂響起,她就會跟著旋律哼唱。當年因為條件有限,譚淇尹只能借助錄音機反復聆聽那幾首喜愛的兒歌,后來家里有了卡拉OK,她就成了“麥霸”。稍長大些,譚淇尹會根據自己當下的心情、腦海里的故事等,編寫一些歌曲,并用錄音機錄下來,自娛自樂。
媽媽看到譚淇尹這么有音樂天賦,便建議她去學習音樂。在媽媽的支持下,她開始嘗試學習各類樂器,最終選擇了小提琴。
高中畢業后,譚淇尹考入四川音樂學院,就讀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本科畢業后,她又繼續在本校攻讀碩士學位,最終留校任教。
不久,譚淇尹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丈夫楊檸豪來自湖南,兩人是高中同學,都從事音樂工作,可謂志同道合。2013年,楊檸豪創辦了自己的傳媒公司,譚淇尹協助左右。他們發現,前來公司錄歌的小朋友,不是唱著童謠,就是唱著成年人的流行歌曲,很少有人唱專門為孩子們創作的歌曲。于是,兩人有了共同的目標:打造最自然、最純真的兒童音樂。
讓譚淇尹引以為傲的是,楊檸豪公司發布的第一首歌,是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詞的歌曲——《我有一個夢》。創作之初,楊檸豪對妻子說,自己讀大一時,在新聞里了解到袁老的“禾下乘涼夢”,特別有感觸,袁老工作37 年的地方,也是他眷戀的故鄉。因此,他萌生出和袁老共同創作一首歌曲的想法。
2015 年,經朋友引薦,楊檸豪終于見到了袁老。音樂與夢想,讓兩人成為忘年交。袁老更是親自為楊檸豪的曲子填詞,由此,一首飄著稻香的童聲音樂《我有一個夢》問世。
很快,《我有一個夢》登上央視舞臺,后來更名為《種子》,并獲得了很多國家級獎項。譚淇尹被這首歌深深觸動,她覺得孩子們在演唱童聲歌曲時,并不需要有多么高超的技巧,只要笑容自然、感情真切,歌聲就是最美的。
2009年,她想創作一首比較宏大的童聲歌曲,但選擇歌曲的主角時,她有些舉棋不定。

一次,譚淇尹和女兒吃完晚飯后坐在陽臺上賞月,女兒突然指著月亮問:“媽媽,我們能飛上去嗎?”那一瞬間,譚淇尹突然有了靈感——月亮自古以來就被賦予很多特殊的含義,承載著人們無數的想象,何不以月亮為主角,搭建起一座連接兒童與宇宙的橋梁呢?由此,《玉盤》這首歌誕生了。
《玉盤》的歌詞創作過程,譚淇尹是這么形容的:“就像空氣里本來有音樂,而我恰好抓到了它。”在歌詞中,譚淇尹巧妙地將天宮、嫦娥、齊天大圣等元素融入其中,既講述著中國傳統的神話,也展現出中國式浪漫。
雖然只用了一個小時就寫完了歌詞,但譚淇尹有一個習慣——不急于把作品打磨得特別完美,而是先放一放。之后的幾天里,一旦有了靈感,她就繼續修改調整。歌詞完善后,她才著手進行比較耗費時間的譜曲工作。譜曲過程中,譚淇尹為《玉盤》這首歌加入大鼓、口弦和彝族打擊樂等極具中國特色的樂器元素,既能傳遞激昂的感情,還能喚醒人們的文化記憶。
2024年,四川省舉辦首屆原創歌曲大賽,《玉盤》正式亮相,獲得一等獎。歌曲得到評委的高度認可,有評委提到:“我覺得這首歌完全可以送上央視春晚的舞臺。”當時,譚淇尹以為這只是評委的鼓勵,沒想到后來她真的接到了春晚導演組的電話,這讓她感到意外又激動。
于是,譚淇尹帶著孩子們開始了長達40天的彩排。孩子們時常問她:“老師,月亮上真的有玉兔嗎?”譚淇尹沒有否定孩子們美好的想象,而是告訴她們:“音樂可以包容所有的浪漫。”還有一個女孩悄悄附在譚淇尹耳邊說:“我知道月亮上布滿嶙峋的巖石,但每當唱起這首歌時,那些坑坑洼洼的紋理讓我覺得它在對我笑。”
“玉盤玉盤,你可曾見過別時淚長淌;玉盤玉盤,你可曾聽過百年故事千年唱,長詩逾萬行……”2025年除夕,《玉盤》以空靈的童聲一遍又一遍叩問月亮、宇宙和太空,它讓人們最樸素的情感迸發出最震撼的力量,這首歌瞬間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聽到那句‘玉盤不說話,只把光輕灑’,突然想起小時候躺在屋頂數星星的自己。”“根本沒法不讓眼淚流下來,也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希望小孩的節目不再是涂著粉嫩腮紅的小蜜蜂們唱歌跳舞,而是像這樣,從內心深處發出童真的呼喚。”“這首歌只有宮商角徵羽五音,是標準的傳統民族模式,也是刻在我們基因深處的音符。”
當然,贊譽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玉盤》聽起來怪怪的,跟小時候聽的兒歌《小兔子乖乖》不太一樣。”譚淇尹說,這恰恰從側面說明了以前兒歌的表達方式比較單一。在她看來,當童聲不再局限于甜膩的風格,它就能擁有承載星辰的力量。兒歌不必只是“起床歌”一類的功能性音樂,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帶來啟迪。因此,在創作《玉盤》時,她沒有刻意將受眾定位為孩子還是大人,童聲吟唱中,孩子可以聽見星河冒險,大人則能聽見生命寓言。
《玉盤》爆火的同時,譚淇尹陷入沉思,兒歌是最好的啟蒙教材,經典兒歌伴隨孩子成長,是烙在他們記憶里的一段經典旋律。在互聯網時代,一首歌越火,網絡平臺推送的力度就越大,但實際上有些歌曲并不適合孩子們唱。譚淇尹認為自己有義務創作更多有思想性、藝術性、傳承性和創新性的優秀作品,為孩子們提供更豐富的選擇,使他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能有新的感受和收獲。
譚淇尹喜歡去云南大理。一個人到底想過什么樣的生活?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滿意?譚淇尹覺得這些疑問在大理都能找到答案。她把這些答案揉進了一首童聲歌曲《我知道有個地方》中:“我知道,有個地方,沒有堡壘和長槍,士兵回到小鎮上,同愛人互訴衷腸;我知道,有個地方,游客常停下歌唱,人們騎著馬流浪,從來不考慮方向……”
2025年,譚淇尹再創童聲歌曲《逐夢》,她用交響樂的磅礴搭配童聲的純粹,勾勒出成都的包容與世運會的激情,歌詞中巧妙地融入成都的城市標志“太陽神鳥”,營造出神秘而夢幻的氛圍,充分展現了成都作為東道主的熱情與包容。
除了日月星辰、山川大海,家鄉的人文環境也是譚淇尹的創作靈感來源。年少離家后,她經常在逢年過節時回去,在南充的大街小巷走走,看看家鄉的變化。
外表柔美清冷的譚淇尹,作品中卻常常透著一股磅礴的力量,她說這是“溫柔的力量”。眼下,她選擇繼續出發,憧憬著有一天,南充這座屹立在嘉陵江畔的美麗城市能成為自己作品里的主角。她想譜寫一首帶著濃濃鄉愁的童聲音樂,用如甘泉般的清澈童聲,演繹家鄉的靈動柔美。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