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如黛,云霧如煙,梯田起伏,山野明媚。90后大學女教師鄭嫣然來到貴州深山里的村寨,不由得被“最后的牛耕部落”迷住了。在這里,她與侗族丈夫相識相愛,一起收集保育上百種老種子,在推廣生態(tài)農業(yè)的同時,也帶領鄉(xiāng)親們走上了致富路。鄭嫣然的丈夫還因此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25年初,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一個侗族山村里,鄭嫣然在一幢木屋中給稻米分類,這些米有紫色的、白色的、黃色的、紅色的……木屋旁一間“種子活態(tài)基因庫”是她日常學習和工作的地方。在大山深處,曾是大學教師的鄭嫣然收獲了愛情和新事業(yè)。
鄭嫣然是河北保定人,碩士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畢業(yè)后,她回到河北家鄉(xiāng)一所大學當老師。鄭嫣然喜歡外面的世界,經常趁假期去國外旅行和考察,先后到過很多個國家。
兜兜轉轉她已過30歲,父母希望她能穩(wěn)定下來,在家鄉(xiāng)找個門當戶對的人盡快結婚。但一場活動,把她留在了貴州一個小山村里。
2022年,她偶然看到央視的一則報道,說貴州黔東南一個村子里,多年來一直采用“復古傳統(tǒng)農耕”的模式。從電視畫面中看到起伏的山巒、郁郁蔥蔥的植被,還有詩意的梯田……她瞬間被吸引住了,想去看一看。
鄭嫣然在網上查詢了這個村子的資料,得知當地成立了一個名為“牛耕部落”的農業(yè)合作社,那里土地資源豐厚,山清水秀。看到那里還在招聘志愿者,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假期一到,鄭嫣然就踏上了前往“牛耕部落”的旅程。走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zhèn)的梯田時,她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連綿的群山溫柔起伏,眼前所見一片翠綠。鄭嫣然迷醉在這片深山田園里,每呼吸一口空氣都感覺無比清新。
整個假期,她都留在“牛耕部落”做文字和視頻工作,空余時間,就和村民們一起下田耕種、下河捉魚、爬樹摘果。鄭嫣然對黔東南這片土地非常熱愛,“這里有很難得的綠水青山,它們沒有被化學污染,傳統(tǒng)的牛耕方式不斷被傳承著。”




隨著工作的深入,她發(fā)現要保留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很不容易。比如,怎樣讓村民們繼續(xù)種植那些收成并不好、但很珍貴的傳統(tǒng)農作物;如何讓村民們不為了增加收成而給作物打農藥;如何將深山里好的農作物推廣出去……
鄭嫣然覺得這片“世外桃源”的農業(yè)如果得不到良好地保護,那么當地純天然的資源就會流失,這讓她感到很心痛。所以她決定留下來,為保護原始鄉(xiāng)村植被與種子的工作貢獻一份力量。與她有著同樣想法的還有一位前輩——“牛耕部落”的創(chuàng)始人楊正熙,他被當地村民稱為“有牛哥”。
鄭嫣然認識楊正熙后,兩人經常一起工作。受其影響,她對村里的老種子保護事業(y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越來越適應當地生活。在鄭嫣然看來,楊正熙就像一個20歲的小伙子,每天走鄉(xiāng)串寨,精力充沛。每一次下田,楊正熙都會采些酸酸甜甜的野果子給鄭嫣然吃,還時不時會變出野花、雞蛋、橙子給她……
有一次,兩人一起外出尋找老種子,她走在山野間感覺餓了,后悔沒帶點吃的。楊正熙就隨便找了一根竹竿,脫掉鞋、卷起褲管,在河里扎了一條大魚,然后將大魚烤得焦香四溢,遞給鄭嫣然吃。“簡直太美味了!”鄭嫣然邊吃邊贊嘆。
在“牛耕部落”郁郁蔥蔥的梯田間,總能看到楊正熙忙碌的身影。他是土生土長的侗族山里娃,也是黎平縣尚重鎮(zhèn)洋洞村的第一名大學生。畢業(yè)后,楊正熙回到家鄉(xiāng),先后擔任過黎平縣國有林場副場長、林業(yè)局副局長、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長及鎮(zhèn)黨委書記。
“你為什么要辭職成立農業(yè)合作社,保護老種子?”鄭嫣然探究地問楊正熙。
2011年,時任鎮(zhèn)長的楊正熙下基層走訪,在小山村的一戶農家做客時,嘗了一碗老人自釀的米酒,發(fā)現米酒綿柔醇香,特別好喝。然而,當他第二年再次登門拜訪,想要商量開發(fā)這種米酒時,卻發(fā)現喜歡釀這種酒的老人去世了,家里其他人嫌釀酒的稻谷產量低,便沒人再種。就這樣,用來釀酒的岑卜村高稈小麻紅米絕跡了。當時,楊正熙特別后悔,想著要是自己早點過去,或許就能留住它了。
思慮再三,他決定辭去鎮(zhèn)黨委書記職務,成為一名科技特派員,專門從事種子的收集和培育工作。
2014年,正在尋找老種子的楊正熙碰到村民挑著一擔紫米稻谷下山。村民對楊正熙說,之前他家里種紫米,是因為奶奶對它有感情——奶奶年輕時,爺爺第一次去她家做客時帶的禮物就是紫米。爺爺去世后,奶奶一直想吃這種米,所以家里一直種著。如今奶奶也去世了,家里人不打算種了,就想把剩下的稻谷打成米送給親戚。
楊正熙仔細觀察了這種紫米,聞起來很香,品質也很好,于是他把這些稻谷全都買了下來。后來,他還在古書上找到了關于這種紫米的記載。紫米又稱“紫珍珠”,在《紅樓夢》中被稱為“御田胭脂米”,營養(yǎng)豐富,含有蛋白質、膳食纖維、葉酸、賴氨酸、維生素和鈣、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紫米有暖脾胃和補血益氣的作用,因此被人們稱為“補血米”和“長壽米”。
但這種稻米的產量很低,漸漸就沒人種植了。楊正熙與賣米村民的偶遇,讓他很幸運地留住了古老紫米的種子。后來,他就在“牛耕部落”合作社流轉的田地中,用不施化肥、農藥的原始方式,大面積種植起了這種稻米,還給它命名“胭脂紫米”。
楊正熙告訴鄭嫣然:“貴州地區(qū)引進新品種很難,本身的自然條件不適合種植新品種,因此很多新品種難以大規(guī)模種植。像‘胭脂紫米’一樣的老作物品種,因為種的人越來越少,好多都流失了。我覺得這些老祖宗留下的老種子應該保留下來,并且組織村民們大規(guī)模種植,然后利用互聯網渠道推廣出去,可以帶著當地農民致富。”得知他這些年已經保護了許多老種子,鄭嫣然對楊正熙肅然起敬,并決定辭職和他一起守護老種子。
在楊正熙眼里,鄭嫣然是一個獨立又有思想的女孩,而且和他一樣喜歡健康、自由的田園生活,共同的價值觀讓兩人情投意合。
不久后,鄭嫣然辭去了大學老師的工作,告訴父母她要嫁到貴州大山的侗族村寨里。父母很擔心,表示不同意。后來楊正熙帶著胭脂紫米、干野菜等特色禮品拜見了未來岳父母,講述了他的人生經歷,還有他和鄭嫣然一起做的有意義的事情……
鄭嫣然的父母發(fā)現楊正熙很有擔當、做事沉穩(wěn),而且對女兒又包容,最終改變了態(tài)度。
就這樣,鄭嫣然和楊正熙回到了2000多公里外的貴州黔東南地區(qū),在大山的有機梯田里舉行了婚禮。侗族的婚禮讓鄭嫣然大開眼界。最有趣的是轉山儀式,新人和親友們一起穿著民族盛裝,在傳承已久的古老樂曲中,繞著梯田走一天。彩色的衣飾在青山綠水間明媚如畫,那場景讓鄭嫣然永生難忘。
婚后,鄭嫣然與丈夫一起走遍了黔東南的榕江縣、廣西三江、湖南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區(qū)。他們四處搜集老種子,帶回家鄉(xiāng)分區(qū)保存和種植。為了更好地守護這些珍貴的種子,夫妻倆還在村里興建了兩座“種子博物館”。
后來,楊正熙又在家鄉(xiāng)的上百個村寨推廣老品種種植,探索“藏種于民”的方法,更好地保護老種子。在鄭嫣然的策劃下,他們還聯合發(fā)起建設“洋洞有機小鎮(zhèn)”活動,帶動鄉(xiāng)親們一起靠有機農業(yè)增收致富。
但這一步走得很艱難。鄭嫣然和丈夫無數次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們種植“胭脂紫米”等古老而稀有的農作物,可懂行的人一聽便直搖頭:“紫米的產量那么低,想讓我們餓死啊?”
無奈之下,楊正熙和鄭嫣然只得和農戶簽訂高價回收紫米的合同,讓他們在經濟上有保障。在夫妻倆的帶領下,當地村民嘗試著種植老品種水稻和蔬菜,并采用有機標準和種植方式,杜絕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和口感。
通過發(fā)展有機農業(yè)和鄉(xiāng)村旅游,村民們的收入得到顯著提高。楊正熙多年的付出也得到了社會認可,他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鄭嫣然一邊和丈夫共同做老種子的保護工作,一邊利用自己所長,助力貴州大山里的有機農作物市場化。她有空就拍短視頻、寫文章、做直播,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大山里的美好風景、當地原始的牛耕方式、山里“胭脂紫米”的烹飪過程……
2024年,鄭嫣然和丈夫已經走遍大大小小的村寨,共收集水稻和果蔬的老種子上百種。“牛耕部落”合作社聯合各村寨種植的2000多畝水稻,已經連續(xù)7年獲得有機認證。
他們用牛糞做肥料,在水田里養(yǎng)魚養(yǎng)鴨。山泉水灌溉出的老品種大米顆粒飽滿、香味四溢,每公斤可以賣到七八十元,得到了大城市消費者的青睞。種的有機糧食賣出去了,村民們的腰包也鼓了,他們更積極地開展種植,一些瀕危的老種子也得以保存下來。
如今,鄭嫣然還成了貴州黎平縣的文旅推薦官。“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她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夫妻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住在山里一間有陽臺、有樓梯的侗式小木屋里,每天打開窗就能看到藍天白云和成片的綠樹。
鄭嫣然說,自己雖沒有實現財富自由,卻在這里收獲了愉悅的心情、寧靜的生活、富足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夫妻倆既保障了老物種的延續(xù),也守住了鄉(xiāng)愁、傳承了文化,她覺得這樣的人生很有意義。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