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哭鬧、發脾氣是常有的事, 然而許多家長見不得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否定、批評孩子,甚至還會說一堆大道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家長處理孩子情緒的方式,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發展以及情緒管理能力。在網上看到過一些“90后父母帶娃”的視頻,孩子哭鬧時,年輕的家長就在旁邊靜靜地看著。 話題下方的評論區,不少家長都贊同這種做法,“孩子哭鬧,別理他,他知道沒用,過一會兒自然就不哭了。”
但事實是,這種漠視和“冷處理”,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一點都不重要。次數多了,孩子會產生深深的無助感,如果繼續被漠視,他可能會采用過激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發脾氣、摔東西、打人,或者收起自己的情緒,偽裝成父母喜歡的樣子,壓抑自身的感受和需求。
還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哭鬧、發脾氣就心煩,于是否定、批評孩子:“這點事有什么好哭的,就知道哭!”“年紀小,氣性還這么大,你再這樣以后哪里我都不帶你去!”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情緒微不足道,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孩子得不到理解,久而久之,就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越來越不愿意向父母表達感情。
關于人的感受和情緒,有段話說得特別好:“感受或情緒,就像是送信的客人,每一封信,都來自我們的內心,它要告訴我們一些信息,每一種‘負向感受’,也都有它的正向意義,比如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悲傷可能提醒我們珍惜、生氣可以推動我們做出改變…… 既然是客人,如果我們以禮相待、收下并認真閱讀這封信,客人便會離開,但如果閉門不接待,這個送信人就會一次次地不請自來,怕你聽不到,還可能敲門、砸門甚至撞門……”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大人有著同等的分量,應該被認真對待。
未被妥善安放的情緒,不會消失,只會在孩子心中郁結,終有一天會以更加激烈、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出來,不利于孩子個性和人格的健康發展。 只有允許孩子將情緒表達出來,家長才有機會發現孩子的問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為孩子提供及時的幫助。
家長接納并疏導孩子的情緒,會讓孩子感到被看見、被重視,從而在內心生出勇氣和正向的能量。
所以,當孩子坦誠地在你面前表現出情緒時,說明他足夠信任你,也是在渴求你的愛意和援助。
當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家長若能給予正確回應,就能讓孩子快速平靜下來,從而學會如何釋放、控制情緒,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這樣,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或是規范孩子的行為時,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曾說過:“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具有一種天生的、自然的本能,想要實現全部的愿望。”
孩子年齡小,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情緒控制能力不足,再加上表達能力欠缺,做不到像成年人那樣冷靜、淡定。
當他們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焦慮、煩躁,于是通過發脾氣、哭鬧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以獲得家長的關注和同情。
在這些時刻,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情緒。
不論能不能滿足孩子、孩子的行為對不對,家長首先要做的都是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讓孩子明白:我有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發脾氣并不代表我不好。
比如,孩子想要玩具,不給他買,他哭鬧,家長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不給你買,你很生氣,還很難過,對不對?” 孩子背課文背不下來,氣得把書往桌子上砸,還想撕掉,家長可以說:“我很理解你,你背不出來,心里很著急,還對自己感到生氣,是嗎?”如果家長不知情,可以先問問孩子發生了什么,感覺怎樣,做一個傾聽者,給孩子一個釋放的通道。
這樣的允許和傾聽,不但有利于孩子平復心情,還能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孩子將來學會管理情緒的基礎。
有些家長認為,總是順著孩子的情緒,會慣壞孩子。 其實不然,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教孩子規矩并不沖突。
只要家長能夠做好第一步,就會發現,孩子漸漸冷靜下來了,并能聽得進去父母說的話了。
這就是接納和理解的力量,孩子有了安全感,放下了內心的戒備和攻擊性情緒。此時,家長再去引導孩子,效果會更好。
假如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就如實地告知孩子原因:“家里已經有很多類似東西了,不能每次來超市都買玩具,所以這次我不想給你買。如果你還是想哭,我會在這里陪著你。”
倘若是需要規范孩子的行為,就對他講明他具體哪里做錯了,以及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比如,其他小朋友搶了孩子的玩具,孩子情急之下動手打了人。 家長可以告訴他:“我知道,別人搶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是不對的,別人會很疼,對不對?下次你可以大聲對他說,‘搶東西是不對的,請還給我!’”
如果孩子每次遇到事情就發脾氣、亂摔東西,那么要教會他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打枕頭、聽音樂、在紙上亂畫、深呼吸……總之,不能傷害自己和他人。
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慢慢能控制住情緒了,開始懂得通過合適的途徑釋放情緒,還學會了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國外的一段爸爸和女兒對話的視頻曾在網上廣泛傳播,可以說是情緒教育的優秀范例。 起因是爸爸跟女兒開玩笑時用了不好的詞匯,女兒以為爸爸在罵她,便十分生氣。爸爸慈愛而堅定地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她:“生氣沒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氣,只是不要沉浸在這種憤怒中太久”(讓孩子明白情緒是合理的,學會接受自己的情緒);“承認自己生氣了,然后慢慢放下,就算做不到,我們依然愛你”(表達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 “想要自己好受一點,可以大喊發泄或者拿枕頭出氣”(教孩子用合適的方式排解情緒);“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我就會知道你的底線并尊重你”(鼓勵孩子通過語言進行有效的表達,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
孩子哭鬧、發脾氣,表現出負面情緒的時候,也是考驗家長自身情緒管理能力的時候。
多一分耐心,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和成人思維,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困境和感受,幫助他理解情緒、表達情緒、管理情緒。
好好回應孩子的情緒,他會在這樣的愛和尊重中,成長得自信、陽光、樂觀,從而收獲精彩、幸福的人生。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