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原野,宛如一封未拆開的鎏金信箋,適合用腳步細細解讀。中原的沃野太空曠,塞北的戈壁太蒼茫,唯有江南的鄉間,在三月天里呈現出最溫婉的綠意。
晨光初透時,遠山間浮動的霧氣像是洇開的墨痕,將那些深淺不一的綠浸潤得愈發鮮潤。那種綠是剛從蠶繭里抽出的絲線,在陽光下泛著柔潤的光澤,淺碧、豆青、松綠、墨玉,層層疊疊順著田壟流淌。禾苗在風里舒展腰肢,像一群初學跳舞的少女,翠色裙擺掀起細浪,惹得蒲公英撐開絨傘追逐嬉鬧。遠處,布谷鳥的啼鳴掠過麥尖,將露珠震碎化成細碎的銀箔。
“何不去野徑走走?”這念頭剛冒尖,雙腳已循著泥土的召喚邁開。古人踏青總愛結伴而行,詠詩詠歌,曲水流觴固然風雅,可我卻偏愛獨行。布谷鳥銜著露水,沿著柳煙輕籠的河堤翩飛。不遠處的村莊正被晨霧半掩著,恍若《詩經》里走失的句子:“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炊煙像是宣紙上暈開的淡墨,將粉墻黛瓦的輪廓暈染得愈發溫潤。
青石院落枕著紫云英織就的錦褥,石板縫里鉆出的車前草沾著夜露,在晨光中折射出細碎虹彩。若是想要討碗新茶解渴,主人家定會熱情地指給你看檐下陶罐里浮沉的春尖,那是來自后山云霧的饋贈,茶湯里沉浮的芽葉宛如游弋的碧玉。石拱橋彎成月牙的模樣,荇菜在倒影里書寫著行草,蘆葦剛抽出鵝黃的筆鋒,蘸著春水臨摹著云影天光。橋下春水初漲,浮萍聚散間可見銀鱗閃爍,轉瞬便隱入荇藻深處。
誰說“楊柳岸曉風殘月”?這里的垂柳分明是飲了桃花釀,醉醺醺地舞動著水袖。嫩芽兒好似綴滿翡翠的鈴鐺,每陣風拂過都似搖響了綠色的音符。對岸桃林燃起粉霞,花瓣落在耕牛的脊背上,老農揚鞭時抖落滿地胭脂。忽見紫云英漫過田埂,浩浩蕩蕩如同傾倒的顏料缸,把天空都染成了堇色。這般潑辣的美,讓人忍不住想撲進花海打滾,衣襟沾滿草木的印記。蜜蜂在花間織就金線,將春光縫綴成流動的錦緞,連風吹過時都帶著甜蜜的氣息。
轉過曬谷場,遇見了彎腰除草的阿婆。她戴著靛青頭巾,袖口繡著五毒紋樣,竹籃里躺著帶露的薺菜和馬蘭頭。“包三鮮春卷給放學的小孫兒,”阿婆說話時眼角的皺紋里盛滿了溫暖的陽光。青石板上曬著的決明子正噼啪爆裂,迸出草木特有的清苦味兒。“城里來玩的?”她遞給我半截脆藕,“嘗嘗,還是塘泥養出的甜。”嚼著清甜的藕節,看白鷺掠過碧玉般的水田,我忽然懂得了陶淵明筆下的“悠然見南山”。老水車吱呀呀地轉著,把光陰紡成金線銀絲,系在每一株抽穗的稻秧上。田壟邊的野薔薇攀上籬笆,將粉白花瓣灑在農人沾著泥星的草鞋上。
暮色爬上曬秋的木架時,晚歸的老人拉著吹柳笛的孩童經過。竹笛聲驚起葦叢中的鷓鴣,撲棱棱掠過漸暗的天際。炊煙裹挾著新麥香漫過籬笆,門扉次第亮起橘色燈火。我蹲在開滿紫云英的田埂邊,摸到泥土還帶著太陽的余溫。遠處傳來母親喚兒吃飯的悠長尾音,混著蛙鳴和蟋蟀的私語,織成最綿密的鄉愁。暮色中的紫云英收斂了艷色,化作大地溫柔的呼吸,將白晝的喧囂輕輕覆蓋。老牛反芻的聲響混著草料清香,從牛棚竹簾里漏出來,與漸起的星星一同浮在夜色中。
原來返璞歸真不是遁世,而是讓眼睛重新學會凝視——凝視一朵野花如何悄然打開春天,凝視每粒種子怎樣默默收藏星辰。歸途中,蒲公英的絨球散作漫天星子,落進我卷起的褲腳。城郭的輪廓在暮靄中浮現,霓虹開始涂抹夜空。但衣褶里沉睡的草籽記得,有個地方時光走得特別慢,慢得能看清每片新葉的脈絡。路過村口古樹時,樹影里忽然飛出幾點流螢,像是大地遺落的翡翠紐扣,追著晚風,綴在歸人的衣袂上。
責編/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