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這句話常被人們引用,來形容深陷情網之人有萬千思緒。然而我認為,還應再添上一句“如何思量”,這樣才更為完整和恰當。因為對于愛情,它不僅僅源于內心的“思量”,更需要承擔一份責任。當發現這份愛已無法繼續,或者對方可能有更好的選擇時,最好的方式便是放下這份“思量”,選擇放手或離開。
坊間流傳著一則關于胡適先生的軼事:1949年,胡適先生在離開大陸前,特意前往復旦大學與曹誠英女士見了最后一面,臨別時,他對她許下了“等我回來”的承諾。對于胡適先生的這段感情糾葛,以及他無法妥善安置這份情感的無奈和隱衷,我都能理解,但倘若傳聞屬實,在明知自己不可能回來的情況下,他卻對心愛的人許下了無法兌現的諾言,這種做法讓人難以接受。
董橋曾說:“相逢是緣,分離是命。”然而我認為,在這緣分和命運之中,必須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愛得越深,就越應該謹言慎行。對于無法繼續的愛情,就該勇敢地放手。就像莊子所倡導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盡管這份“相忘”中可能蘊含著更多的“思量”,但有時候,這份看似無情的請求,卻是最深情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