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AI競爭,在業內有一條被普遍認同的規律:人才第一,數據第二,算力第三。人才,早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企業勇立潮頭所爭奪的核心資源。
震動全球AI圈的中國初創企業DeepSeek,其創始人梁文鋒帶領的團隊一共139人,他們做到的事情,讓世界刮目相看。梁文鋒表示:人才競爭,才是科技競爭的本質;科技競爭,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2025年春節后,中國AI領域掀起了一場“搶人大戰”。DeepSeek公司給出實習生月薪過萬、應屆生年薪百萬的高薪待遇,讓整個行業都激動了起來。
對AI人才的爭奪暗戰,從國家到企業,正越發激烈。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下屬的麥克羅波洛智庫2024年公布一項名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和美國是頂級AI人才的主要來源地和目標工作地。
在中美兩國的競爭中,美國在頂級AI人才方面又有著明顯的領先優勢。美國擁有全球60%的頂級AI研究機構,是全球最精英(前2%)AI人才的首選就業目的地。
然而,現在美國的頂級AI研究機構之中,來自中國的AI人才甚至比來自美國的還多。中國AI人才在美國表現很活躍。例如,GPT-4團隊的核心貢獻者名單中,大概20%的研究人員來自中國。
這項調查還稱,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產出國,幾乎培養了全球一半的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
當下的AI戰事進入中場,戰況尤為激烈,完全中國本土化的DeepSeek先讓硅谷“慌了神”。很多人好奇,這究竟是一支怎樣的團隊?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碩士畢業于浙江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沒有海外留學經歷,是純粹的國內派。他沒有偏重大公司出身或海外大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公司全員幾乎是在中國接受教育并積累經驗的人才,這打破了AI最前沿創新由美國硅谷天才們主導的公式。
DeepSeek的團隊成員大多是頂尖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或博士實習生,他們被稱為“未經驗證”的年輕人。DeepSeek有一條不成文的用人規則:工作經驗超過8年,直接不錄用;超過5年,需要特別出色才能入選。梁文鋒曾表示:“我們需要的是對技術有極致熱情的人,而不是習慣用經驗找答案的人。”
在接受采訪時,梁文鋒被問及在社會聲量上不如那些融資活躍公司的DeepSeek,怎么確保就是做大模型的人的首選?他回答:“因為我們在做最難的事。對頂級人才吸引力最大的,肯定是去解決世界上最難的問題。”
說到底,這并不是簡單的“本土VS海外”的競爭,而是中國AI人才的整體實力在與其他國家競爭。美國固然強大,但中國的人才儲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也是未來在AI領域領先的關鍵。
說起中國的AI人才培養,繞不開清華大學和“姚班”。清華流傳一句話,“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半英在‘姚班’”。
進入“姚班”的學生,都是數學、物理及信息學競賽的金牌選手,是各省高考前三名。國際普遍評價:“姚班”有最優秀的本科生和最優秀的本科教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有一位教授曾經說,他對“姚班”的學生非常滿意。每次收到來自“姚班”學生的申請后,先放在一起,只要英語水平達標,能夠錄取的就先都錄取了,然后再去看別人。
科學家姚期智曾獲得很多獎項,包括波里亞獎(數學界世界級大獎)、古根海姆基金會研究學者獎、高德納獎(計算機科學界世界級杰出貢獻獎)、圖靈獎(世界計算機界“諾貝爾獎”)等。深感于我國的計算機學科本科教育水平與國外一流大學仍有差距,2005年由姚期智主導的“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在清華成立,這個班也被稱為“姚班”。如今,從“姚班”走出的計算機人才不僅在國內外的各大科技公司發揮領軍作用,“姚班”畢業生創辦的獨角獸公司曠視科技、小馬智行等也已嶄露頭角,在業界引領信息革命創新浪潮。
不僅是清華和“姚班”,實際上,國內高校在人才需求的推動下,已經開始調整課程設置,以培養更多適應未來市場需求的AI專業人才。
根據教育部歷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國內高校的人工智能專業設置近年來進入了發展“快車道”。迄今,我國共有500多所普通高校成功備案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中國高校在AI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體現出多樣化和系統化的特點。
在最前沿的AI論文方面,中國正在緊追美國。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媒的報道,過去10年里,美國和中國是AI研究中最頻繁的合作伙伴。2014年到2024年中美聯合發表AI論文數量增長380%,中美人工智能研究合作很活躍。
在人工智能的人才競爭中,一個觀點在各大公司中形成共識:“得人才者得模型,得模型者得天下。”
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以年薪超過百萬元的招聘條件直接“搶人”,這種舉動一時間讓人們對AI行業的薪資趨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DeepSeek的高薪招聘并非孤例。ChatGPT橫空出世之后,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紛紛搶灘人工智能,開出誘人薪資爭奪AI人才。
AI行業飛速發展,技術崗位火爆。像算法工程師、深度學習研究員這些職位,不僅工資高,需求量還特別大。
根據脈脈高聘發布的《2024年度人才遷徙報告》,AI相關崗位需求在2024年激增,算法工程師、大模型算法等職位位列熱招榜前20。技術崗位平均月薪前十名中,大模型相關崗位占據半數,數字前端工程師以6.78萬元月薪居首。
根據麥肯錫公司此前發布的報告,2030年中國的AI人才缺口可能多達400萬人——預計屆時中國對熟練AI專業人員的需求將增至2022年的6倍,達到600萬,但人才供應量僅能達到200萬,這進一步推高了行業薪酬水平。
“尖端人才太少,大家都在搶。”一位獵頭公司負責人透露,大廠都不差錢,還給股權激勵,用人單位的競爭也很激烈。AI領域對技術化人才的渴求,凸顯出行業競爭的白熱化。
(摘自《新民周刊》2025年第6期,本刊有刪節,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