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尋找教育的邊界和尺度,時刻覺察自身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并允許孩子擁有自主性,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有3個孩子,大女兒和雙胞胎兒子。每當我說出這個開場白,都會收獲一些“同情”的眼神,我仿佛能聽見他們的內心在嘀咕:“天啊,有3個孩子,好有勇氣!這仨孩子在家鬧起來,得多雞飛狗跳啊!”如果讓我來說多孩家庭的真實情況,那3個孩子確實會有更多需要注意的養育細節,但我們家幾乎沒有“雞飛狗跳”的場景,因為我有“養育秘籍”。
寫張小紙條,讓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我們家有一個特別的溝通儀式—傳紙條。紙條可以溝通當下的心情,比如為一件事情開心,表達對一個人的想念,也可以是通知對方自己的決定,尤其是表達生氣后快要收不住的怒氣,通常我把這個環節稱為“先禮后兵”。
我們家是紙條大戶,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張紙條,是女兒在生氣后寫給我的:“你不是一個好媽媽!”讓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不過想一想,她可能也確實沒有勇氣當我的面對我說這句話,寫紙條就成了她當下情緒的宣泄口。現在她寫了出來,也“抨擊”了我,她的怒氣應該就消了一大半,剩下的情緒,我們可以慢慢化解。其實,我們一家的情緒類型和表達方式各不相同,但通過小紙條傳遞文字,讓自己和對方更容易去了解情緒產生的前因后果,而不是受困于當下的情緒之中,其實是更好的理解和溝通的方式。
我覺得,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們對我們表達情緒,對父母的“不喜歡”也一樣可以說出來。如果孩子羞于開口,卻在心里積壓了這樣的“不喜歡”,那就寫張紙條說說吧,喜怒哀樂都是一種紀念。
再慢一步,晚一點抵達“戰場”
多孩家庭很多父母最頭疼的就是孩子們之間的“戰爭”,一會兒這個揮拳了,一會兒那個號啕大哭了,家長每天想著一碗水端平,卻總是安撫了這個,惹怒了那個,孩子覺得大人偏心,大人覺得孩子不懂事。
我們家有三個孩子,他們之間的爭吵在所難免。但刻板印象在我家是不存在的,不會要求“大的讓小的,男孩讓女孩”,但我和愛人會刻意地晚一點抵達“戰場”,讓他們自己先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矛盾。有時候作為旁觀者,真的很想站出來做個審判官,但我會克制自己不要做這個“大聰明”,父母自以為是的調停,其實有時會破壞孩子世界的規則。再慢一步,再晚一點出現,孩子們可能已經自己解決好了問題。除非出現了肢體沖突,我們家基本會啟動“熔斷機制”—當下把他們分開,先冷靜下來。
孩子們在處理沖突時,會有一些可愛且直接的表達方式,如說狠話、發脾氣等,但即便表達激烈,他們往往也能夠很快地恢復友好關系。但如果是父母的介入過多,卻可能會讓孩子們覺得不公平,反而是父母適當地示弱,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聰明”。
情緒表達不應該被
延遲滿足
孩子的情緒跟打噴嚏一樣,是忍不住的,父母要能引導孩子及時、適當地表達出來。而且,不論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父母都應該給孩子以及時的回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和反饋應該是及時的,而不是等到孩子長大后才能意識到自己是被愛的。
在孩子成長的每個瞬間,特別是當孩子做出努力或取得成就時,父母的積極反饋就更重要了,這種正向的回應機制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支持,從而獲得更多的力量和自信。
8歲的兒子前幾天讓我很驚訝,他在被一個比他還小的弟弟誤會的時候,控制住了自己即將失控的情緒。我知道他把情緒憋在了心里,當天就引導他把事情說給我聽。他告訴我:“媽媽,其實我當時真的很生氣,但我拼命地控制自己,真的快要憋不住了!”我趕緊安撫他:“你做得太棒了,你才8歲就能控制好情緒,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媽媽要好好獎勵你!”一聽我這么夸他,他反而不好意思起來,說下次他還能做得更好。
晴天媽媽
親職幫創始人,曾任北京大學心理協會特邀咨詢師,北京大學碩士,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在讀。SEL社會情緒學習受訓,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課題組成員,
C9高校女性與教育課題研究員。
AIGC China AI素養專委會發起人,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研中心專家,
人社部特邀專家。全國園長/校長計劃/國培計劃特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