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嬰兒期的哭鬧到青春期的挑戰,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的。作為父母,我們要懂得和理解這些變化,學會“翻譯”孩子的情緒語言,這對于孩子安全感的發展以及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
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更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發展,卻容易忽視情緒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部分。特別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可能認為他的情緒不過是一時的波動,無需太過重視。但這樣的想法會阻礙孩子情緒的健康發展。要知道,情緒不僅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孩子與世界溝通的重要語言,更是影響他的認知能力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
從嬰兒期的哭鬧到青春期的挑戰,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的。作為父母,我們要懂得和理解這些變化,學會“翻譯”孩子的情緒語言,這對于孩子安全感的發展以及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
翻譯孩子的情緒語言,意味著要了解情緒背后的需求。每個情緒都很重要,代表了某種信號,告訴孩子或外界發生了什么,同時也能幫助孩子去適應外在的環境。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是內外溝通的一座橋梁。
嬰兒期(0~2歲):情緒的萌芽
寶寶剛出生的前兩個月,他的情緒表達非常簡單,主要是通過哭聲和安靜來表達不適和滿足。當他餓了、不舒服或需要換尿布時,他會哭;當他吃飽了、舒適時,他會安靜下來,有時還會露出滿足的表情。
寶寶2~6個月大時,我們會驚喜地發現他開始展現出更豐富的情緒種類,也會表現出情緒的社交屬性:他會對大人的逗弄露出燦爛的笑容,也會因為突然的聲響表現出驚訝。有趣的是,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基本情緒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嬰兒中出現的時間點竟然驚人地相似。
寶寶6~12個月時,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他遇到不確定的情況時,會下意識地看向身邊大人的臉,仿佛在尋求大人的情緒反應來指導自己該如何反應。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參照”行為。比如,我們在公園遇到一只友好的小狗,寶寶不確定是該高興還是害怕,會立刻轉頭看媽媽的表情:如果媽媽表現得放松和友好,他也會很快放松下來,甚至伸手想摸摸小狗;如果媽媽被嚇到尖叫,那孩子也可能會哭起來。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情緒反應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大約在6個月大,寶寶會逐漸開始出現明顯的認生反應和分離焦慮。以前他對誰抱他都無所謂,但現在他能明確地區分親近的人和陌生人。當親近的人離開時,他會哭鬧不止;當陌生人想抱他時,他會表現出明顯的排斥。這些都是健康依戀關系形成的表現。在嬰兒期,最重要的情緒發展莫過于依戀關系的形成。這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建立的情感紐帶,對孩子未來的情緒發展和人際關系有著深遠影響。
當寶寶開始探索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基本認知時,如果我們能夠及時、一致性地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他就會形成積極的情緒—相信世界是安全的,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這就為人生奠定了安全的心理基礎。
幼兒期(3~5歲):情緒的探索
當寶寶進入幼兒園階段,我們會發現他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除了用身體表達情緒(如跺腳表示生氣,笑臉表示開心),他開始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我生氣了。”“我很開心。”“我害怕。”他能夠識別和命名情緒,并且能夠用語言表達出情緒是情緒發展的里程碑,這種能力的發展讓孩子變得更容易被理解,也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
同時,孩子也開始嘗試使用一些簡單的情緒調節方法。比如,當他看到害怕的東西時,可能會捂住眼睛;當他失望時,會嘗試轉移注意力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雖然這些調節能力還很初級,但已經是孩子進行情緒自主管理的開始。
有趣的是,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學習在不同場合的情緒表達規則。很多父母可能會注意到寶寶在幼兒園和在家里的表現有所不同。在幼兒園,他會更加克制自己的情緒,表現出禮貌和友善;而回到家,他可能會釋放一整天積累的情緒,有時甚至還會有小情緒的爆發。
但這個時期有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大人會認為孩子開始長大,覺得他們有很多的“不該”—不該因為一塊積木倒了而推倒所有的積木,不該因為摔了一跤而哭鬧不止……父母常常因為急于喝止孩子或者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仿佛停止哭泣就等于沒有情緒,或者等于問題已經解決。但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認為:我的感受是不對的,我的情緒是不被接受的。作為孩子最親的人,我們應該學會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無論是開心,還是憤怒、悲傷、恐懼。我們可以試著說:“孩子,城堡倒了,你感到非常難過吧?”這種接納會讓孩子感到被理解,也幫助他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只有父母學會先共情孩子,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學齡期:情緒的管理
當孩子上小學后,他們的情緒調節策略變得更加豐富和復雜,不僅能夠轉移注意力,還能夠進行簡單的認知重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比如,當孩子在一次比賽中失利時,他能夠安慰自己:“雖然這次沒贏,但我已經比上次進步了,下次我會做得更好。”這與他的認知能力提升密切相關。
學齡期孩子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發育使他能夠更好地控自己的制沖動行為。在感到憤怒時進行克制并想到后果,在失望時尋找事情積極的一面,這些都是情緒自我調節能力增強的表現。
隨著孩子進入學齡期,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更多元地調節情緒。比如,當他感到焦慮時,可以讓他嘗試深呼吸;當他感到憤怒時,告訴他可以暫時離開現場冷靜一下然后再處理問題;當他感到沮喪時,可以引導他嘗試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通過這些方式,孩子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情緒工具箱”,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當的調節情緒的方法。學齡期是自我調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尊重孩子的自主權,當他自己做一些決定,既是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也是責任感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在處理情緒之前,讓孩子尊重、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并且解碼情緒背后的需求。解決需求問題才是終極方案。
這一階段,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同樣重要,要多鼓勵孩子參與他感興趣的活動,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才能,并讓他看到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從而變得更加自信。研究表明:積極情緒不僅能夠增強幸福感,還能提高認知的靈活性和問題的解決能力。
青春期:情緒的風暴
青春期往往是情緒波動比較大的階段,孩子可能會經歷劇烈的情緒波動,一方面是由于荷爾蒙的變化,一方面是由于他正在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
在這個階段,孩子既渴望獨立,又需要依賴;他希望父母信任和欣賞,但又想要自己做決定。這種矛盾的需求常常導致情緒沖突。“你不理解我!”這句話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爆發時最容易說的話,這反映了青春期孩子強烈地渴望被他人理解,尤其是親人。當他感到自己被誤解時,情緒往往會迅速升級,導致沖突加劇。這也提醒父母,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的溝通方式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要從“告訴”轉變為“傾聽”,從“管控”轉變為“理解”。當孩子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時,父母應該真誠地傾聽,而不是急于給出建議或做出評判。有時候,青春期孩子需要的僅僅是愿意傾聽的耳朵,是一個能夠理解他的人,而不是試圖解決所有問題的“超人父母”。尊重、理解比控制更重要,傾聽、共情比說教更有效。
情緒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如果我們能夠從嬰兒期就開始關注孩子的情緒發展,鏡映他們的情緒,為心智化發展提供適當的支持,就能幫助他建立健康的情緒基礎。
韓茹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助理研究員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
研究領域:心理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