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養魚靠經驗,現在養魚靠數據!”4月26日,《科學導報》記者采訪山西沐木盛業水產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沐木盛業”)負責人關紅祥時,他站在陽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的智慧漁業養殖基地內,指著實時跳動的水質監測大屏說道,“通過這套系統可實時監控水質、水溫、溶氧量等關鍵指標,精準調控養殖環境,有效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產品質量。”
沐木盛業是一家以特種水產養殖為主,致力于打造從種苗、飼料、科研、養殖,到食品加工、商貿、文化的全產業鏈現代企業。作為山西省內智慧設施漁業的先行者,該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升級,正引領傳統水產養殖業邁向智能化、精細化新階段。其生物絮團智慧設施漁業鱸魚養殖項目便是科技賦能的典范,該項目充分運用數字化管理養殖方法,建設了養殖數據系統,實現了智慧漁業。
“我們的智慧養魚項目采用國內領先的第四代智慧化設施設備,通過尾水處理、循環水工藝等先進技術手段,能夠實現對養殖尾水的集中處理,使循環利用后的水質達到養殖排放水標準。在養殖品種方面,項目主要聚焦于高經濟價值品種,如澳洲銀鱸、鱖魚、南美白對蝦等,從而真正構建起綠色、經濟、生態且可持續的水產養殖新模式。”關紅祥介紹道。
在沐木盛業智慧養殖車間內,循環水養殖系統、物聯網傳感器與AI決策平臺構成了一幅“未來漁業”圖景。關紅祥介紹,沐木盛業聯合高校科研團隊研發的“水環境智能調控系統”,可實時采集水溫、氨氮含量等12項關鍵指標,并通過算法模型自動調節增氧、投喂設備。“以前人工巡塘一天最多看8個塘口,現在手機端一點,全廠數據一目了然。”他補充道,系統還能提前預警病害風險,讓養殖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
這一變革直接體現在經濟效益上。以主養品種鱸魚為例,我國中部地區傳統養殖模式下畝均產量約1500公斤,每年只能產一季。而沐木盛業通過精準投喂與水質優化,將產量提升至2500公斤/畝,一年可產兩季。“在提升產量的同時,品質與普通塘相比,也有顯著提升,不僅沒有土腥味,魚肉還更緊致。”關紅祥介紹道。
沐木盛業智慧養殖項目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優質水產品130萬公斤,產值超3億元,將為陽曲縣帶來顯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項目既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又帶動飼料生產、水產品加工、物流運輸等配套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助力地方經濟繁榮。“我們不僅要自己‘游’得快,更要帶動全省同行一起‘游’向深藍。”關紅祥表示。
據山西省農業農村廳數據,2024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25萬畝,但設施化率不足15%,智慧化應用尚處起步階段。沐木盛業的實踐為行業提供了樣本: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融合,使傳統漁業實現單位水體產出翻倍、勞動效率提升50%以上。正如關紅祥所言:“漁業高質量發展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我們用科技給出了答案。”
隨著5G、云計算等技術的持續滲透,山西漁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沐木盛業的故事,或許正是這場產業升級浪潮中的一個生動注腳。關紅祥表示,未來企業將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養殖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動區域漁業產業的現代化,為地方經濟蓬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