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載體。科技創新為產業創新注入動力,而產業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空間,只有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科技創新是源起,產業創新是落點,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是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前提,而高質量的科技供給離不開人才、資金等要素,這些要素的集聚在于科創平臺的建設。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單元,科創平臺可支撐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體現著國家綜合實力和全球科技競爭力。縱觀美國、日本等世界科技強國,都紛紛布局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科創走廊等高能級科創平臺,以此集聚全球高端人才、金融資本、孵化器等創新要素。近年來,我國加速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創平臺,通過有機銜接、相互支撐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增強高科技供給的數量和質量,為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提供動力。
在此基礎上,需要明確功能定位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堅持國家戰略需求牽引,打造重大科創平臺,形成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全面聯動的科創平臺體系,著力提升高質量成果的供給能力。同時,明確各類科創平臺的功能定位,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在此基礎上,強化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加強科創平臺之間的資源共享,尤其是發揮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成渝等都市圈作用,強化創新聯合體建設,打通原始創新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產業落地等各個環節。
除此之外,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需要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主陣地的作用,提前布局前沿技術、未來產業等領域的相關專業,培育自主創新人才隊伍。完善人才引進流程,優化人才引進環境,完善人才評價機制,鼓勵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等創新主體進行聯合創業,實現科學前沿、工程技術、企業管理等同頻共振。
還應優化人才分配機制,探求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機制。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撬動天使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社會資本,壯大創業投資規模。探索推出“人才創業險”,對創新創業損失的研發費用給予賠償,緩解創業后顧之憂。
(作者肖文系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潘家棟系浙江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