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高校發展的關鍵,而紅色文化則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精神力量,二者融合是教育創新的必然趨勢。本研究通過組建跨學科團隊、搭建實踐平臺、培育師資、營造文化氛圍等舉措,探索如何深度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激發學生創新活力,為高校創新創業改革與紅色文化傳承拓展新路徑、開創新局面。
組建跨學科團隊是首要任務。該團隊匯聚歷史學、經濟學、教育學、創新創業學等多領域專業人才,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中的寶貴創業故事與創新智慧。例如,詳細剖析根據地經濟建設中因地制宜發展手工業、農業互助合作等舉措,從中提煉出適應現代市場的資源整合、協同發展等理念。在此基礎上編寫教材,巧妙融入商業模式、市場開拓等前沿知識,形成系統且具有特色的教學內容。同時,精心設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模塊,如“紅色創業案例分析”課程,引導學生深度研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辦紅色圩場促進物資流通等案例,汲取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
在專業課程教學方面,積極融入紅色文化元素。工程類課程講述革命時期軍工創新中簡陋條件下的武器改良與制造工藝突破,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商科課程深入剖析紅色金融案例,培養學生金融風險防控與經濟管理能力。布置項目作業,要求學生運用紅色智慧解決創新創業實際問題,以切實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深度,有效構建起紅色雙創教育新體系。
與紅色景區、革命老區攜手合作,創建校內模擬基地與校外實踐點,為學生開啟實踐大門。在校內模擬基地,學生可模擬紅色旅游運營、文創產品開發等場景,積累初步經驗;校外實踐點則讓學生深入實地,在老區挖掘地方特色紅色故事與文化元素,開發紅色旅游線路,設計紅色教育體驗項目。如此,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創業實操能力。
“紅色+”系列競賽主題是創新驅動力。“紅色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促使學生探索用大數據優化農產品供應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方案;“紅色文化創意傳播”激發創意,以新媒體形式打造紅色文化爆款內容。專家與企業家評審指導,帶來行業前沿信息與實用經驗,幫助學生完善項目。總之,競賽展示平臺可以促進校際交流與資源共享、增強學生的創新競爭意識、推動項目落地生根,以有效拓展紅色實踐育人渠道。
組織教師參與紅色文化與創新創業培訓至關重要。在培訓中,教師系統學習紅色歷史,深入了解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創新實踐與奮斗歷程,掌握教育理論和創業實踐知識。例如,學習延安時期的大生產運動如何創新生產模式、解決物資困境,汲取其中蘊含的創業智慧;開展紅色文化研學活動,重走長征路,讓教師親身體驗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與創新突破,參觀革命紀念館使其近距離接觸珍貴文物史料,增強對紅色文化的深刻感悟,進而提升教學能力。在此基礎上,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與課程開發,將紅色元素有機融入創新創業教學內容與方法中。
聘請多元校外導師是關鍵補充。紅色文化專家憑借深厚學術造詣,深入解讀紅色文化精髓;成功創業企業家分享實戰經驗,剖析創業項目從構思到成功的關鍵環節;老區干部講述當地紅色資源與發展需求。通過傳播前沿理念,并在指導項目時,為學生提供精準的行業信息與實踐指導,幫助學生完善項目方案、拓寬學生視野,有力提升項目的質量與可行性,為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
紅色文化節作為年度文化盛會,通過文藝表演、紅色故事演繹等形式,生動展現紅色文化的魅力與力量。主題演講活動中,學生講述英雄事跡、紅色創業傳奇,深刻傳遞紅色精神內涵;知識競賽則圍繞紅色歷史、創新理論等內容展開,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紅色文化知識的熱情。在這些活動中,同時展示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如紅色文創產品、鄉村振興創新方案等,有助于學生看到紅色文化與創新創業的緊密結合,進一步營造濃厚氛圍,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增強其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與使命感。
校園景觀建設同樣不可或缺。精心打造紅色文化長廊,以時間為軸展示黨的重要歷史事件、紅色創業里程碑,配以詳細解說,使學生在漫步中學習紅色歷史;矗立的紅色文化雕塑,成為校園精神象征,時刻激勵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建設展覽室,陳列珍貴的紅色文物復制品、創業典型案例資料等,可以為學生提供深入了解紅色文化與創新創業實踐的窗口。通過這些景觀,學生能夠在校園日常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創新思維,為創新創業教育筑牢堅實的文化土壤。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效顯著。從構建課程體系到拓展實踐平臺,從強化師資建設到厚植校園文化,多路徑協同推進,既可提升學生雙創能力,又能傳承紅色基因。未來需持續深化融合,讓紅色文化在高校雙創教育中持續發光發熱,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創新人才。
(作者單位: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