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更是中國共產黨將民主政治理念變為普遍現實的重要時期,作為模范的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的村選工作踐行了民主政治原則。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大舉進攻,國民黨河北、察哈爾、山西三省政府相繼南撤,其基層政權在戰火中幾近被摧毀。與此同時,日本侵略者在加緊進攻的策略下無暇顧及華北這片大后方,其扶植的偽政權力量薄弱,且有大片地區尚未來得及建立政權,這就為組織抗日軍民進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根據中央的正確決策部署,1938年1月15日,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在河北省阜平縣成立,政權建設工作隨之開始,抗戰動員工作有了基本依托。然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干部緊缺的問題日益嚴峻,據不完全統計,邊區初創時“四十個縣政府中科長、科員僅有一半,區公所干部缺少三分之一”,這種懸缺的困境在廣大農村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嚴重制約著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與此同時,歷史遺留問題使農村政權建設更加復雜。在部分縣域,鄉村政權仍屬于“舊的地主封建政權”,其延續著傳統治理模式,“只是上級政府來主持,是為了進行證發工作”,而且“對群眾沒什么責任”。此時的村政權,不論在權力來源還是職能都不適于抗戰動員的需要。面對以上嚴峻考驗,晉察冀邊區黨組織和政府決定發動廣大農村群眾選舉抗日村政干部,并配合其他中心工作建設村政權,力求使鄉村政權最大限度地符合全民族抗戰的需要。
自1938年3月開始,至1945年抗戰勝利,晉察冀邊區的農村選舉每年進行,從未間斷。在這一歷時八年的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慕名來到邊區的中外人士走訪了多個村莊,見證了這片土地未曾有過的民主盛況。
宣傳動員是進行村選的重要前提,有利于提高群眾民主意識,引導民眾積極參與村選,從而真正產生由積極抗日分子組成的村政權。1939年,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率抗戰建國教學團深入華北敵后,在6個月的時間里考察了邊區500多個村莊,村中的選舉令他印象頗深。李公樸看到,邊區各村“利用各種方式,利用各種場合,通過各學校、團體,進行宣傳解釋工作,造成群眾的村選熱潮”。他發現,每村崗哨的識字牌上都寫著和村選相關的字樣,在檢查行人過路條時,站崗的兒童還要問選村長的意義,要選舉什么樣人當村長等。不僅如此,邊區各群眾團體也活躍起來,配合著進行廣泛的村選動員。有的地方把各群眾團體的負責干部集合起來組成村選訓練班,具體詳切地講解動員的方法;有的地方,則由各團體發動各自的會員實行“小先生制”,號召會員們積極進行村選宣傳,并且要求每名會員向村中3個群眾普及村選知識,使他們了解村選并積極參選。在學校,學生們也會出校門進行村選的宣傳動員。除上述方式外,各村在村選期間還發揚互幫互助的精神,一個村莊選舉完畢之后會抽調干部來幫助未完成選舉的村子進行工作,模范村莊進行村選時還會號召別的村莊前來參觀,以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深入群眾的選舉動員有效播撒著民主的火種。
村選會場的精心布置彰顯了對民主政治生活的高度重視,熱鬧的選舉現場體現了邊區人民對民主的擁護。來到村選現場,李公樸發現場地周圍貼滿了紅紅綠綠的標語,上面寫著“選舉真正的代表”“選舉認真辦事,不怕困難的前進分子做村長”“選舉代表群眾利益的村長”等口號。有的村子還搭起了高高的彩牌坊,無論男女老少都換上新衣裳,每一個選民都佩戴著紅花。
周而復曾于1939年秋參加十八集團軍政治部文藝小組,從那時開始至1942年冬一直在晉察冀邊區從事文藝宣傳工作,在這段“戰地記者”的抗戰歲月中,他曾受邀到河北省曲陽縣郎家莊參觀村選,對于村選大會同樣有著深刻的印象。郎家莊的村選大會是在村邊的一個廣場上進行的,農忙時這里是打谷場,這次村選有1125名選民來參加。選舉大會開始后,先由老村長向選民作過去一年的各方面工作匯報,報告完畢后,廣場上的選民向他提了很多問題,有的說去年冬學沒辦好,不能完全按時上課,有的說這一年來優待抗日軍人家屬差,有的說救濟災民的工作做得不好,各種意見被“毫無拘束地發表出來”。經統計,在選民對老村長的所有意見中,提到的缺點有7個,而優點只有3個,這時“村長像一個忠實的仆人一般,坐在選民前面,回憶著這些事,臉上顯得有些慚愧。”
老村長匯報完一年的工作后,便進行競選和投票。在競選環節,周而復發現,郎家莊農會主任提名了一個青年會員做競選人,那名青年人向臺下的選民們說:“你們大家要選俺當村長,俺一定要為大家謀利益,根據鄉親們的主張,把每一項工作辦好,希望你們熱心幫忙,我一定領導大家抗日保衛家鄉,把咱們的光景過得更好?!蓖镀笔菬o記名投票,郎家莊的小學教員、村干部、農會會員3個人擔任寫票人,他們身旁還有村民選出來的專人來監票。每一個選民走到寫票臺旁說出自己選哪個人,等寫票人寫好后,由選民自己把選票投進投票箱里。開票后,一個青年農民和一個中年婦女當選了正副村長,沒有盡職的舊村長被解職。不僅是在根據地內,就是在游擊區甚至是敵人占領的區域,邊區的村選工作也同樣進行著。李公樸回憶道,定縣的村民以秘密方式在敵人據點之內進行村選,沒有敵人的村莊仍是熱烈的同樣的召開選舉大會,他深刻感受到:“人們都把這一天看作一個盛大的節日,這是晉察冀人民的大典”。
因農村文盲數量眾多,不少村還采用了“豆選”這一體現秘密投票原則的方法幫助選民進行選舉。抗戰期間曾在河北省靈壽縣工作過的唐鐵田回憶說,由于大多數村民還不識字,村中便采用了“豆選”的方法進行選舉。在選舉大會現場,候選人依次坐在主席臺的板凳上,在他們面前的桌子上放有一排飯碗,對應著每一位候選人,這便是最樸素的票箱。每個選民手中都有一粒進入現場才發放的黃豆,他們排著隊依次將豆子放到意向候選人的碗中,選舉完成后統計碗中黃豆數量,再將選舉結果公之于眾。不僅如此,作為第一位獲得八路軍軍銜的外籍女性,王安娜在晉察冀邊區也見證了“中國自由選舉和民眾參政的驚奇革新”:在選舉村委會委員時,候選人數一般是當選者的兩倍,發給選民們的豆子總數與當選者數量相同,投票結束后得豆多者當選。除此之外,邊區各地農村還采取了背箱、畫圈、燒香洞等多種方法來保證他們行使民主權利,絕大多數村民因此有效地參與到了民主政治生活當中。
陳克寒在1938年是漢口《新華日報》的一名特派員,他于該年7月來到晉察冀邊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全面考察,在此期間的農村見聞令他頗生感慨。他看到,邊區民眾已經可以按照他們的意愿選舉村長組成村政權,而且婦女有著與男子平等的地位,她們“已經提拔起來與男子作參政競選”。走訪村落時,陳克寒看到:一位老太太病倒在床上,但是在村選的那一天還讓老伴扶了出來親自投她那應有的一票,這足以表明她對參政權利的珍惜。在平山縣村選中,“婦女時常是向男子提出革命競賽來”,這里還曾發生過因婦女抗議而行重選的事情。定縣選出的269個村長中就有30多個女村長,唐縣所有的村民代表中婦女代表人數占三分之一。種種婦女參政見聞令陳克寒感慨:“這充分地說明了婦女不但應該參政而且能夠參政。在民主政治的實施中,邊區婦女日漸走上了解放的大路,享受了與男子平等的民主權利。而在工作中也充分地表現出來,婦女并不落后于男人?!?/p>
村選期間,日軍經常采取包圍和襲擊會場等方式進行破壞,如冀中根據地就曾出現敵人通過逮捕和屠殺工作人員破壞民主選舉運動的情況。在游擊區,敵偽更是采取晝夜侵襲、清查戶口、奴化教育、利用無知兒童進行破壞等方式干擾村選。當此態勢下,武裝保衛民主選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進行農村政權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般來說,保衛村選的任務由民兵負責,其接受村人民武裝委員會的領導。在冀中區藁無縣馬村和郭莊一帶,民兵通過布置兩道封鎖線保衛村選:其中第一道是爆炸封鎖線,第二道是武裝封鎖線,此外還有“節節哨”(遞步哨)直達敵人據點,當敵人來襲時,民兵會通過鳴槍擊鑼等方式進行提醒。獻縣的民兵同樣采取兩道封鎖線的方式,但分工略有不同:其內線負責崗哨警戒和情報工作,每天給村選舉委員會提供各方面的情報;外線則負責封鎖敵據點和進行侵擾活動。游擊區的村選是在隨時發生戰斗的環境下進行的,武裝保衛村選更是正常開展工作的必然要求。面對敵偽的殘酷進攻和各種破壞,新樂縣進行村選時通常嚴密地布置、偵查和警戒,以監視敵偽的行動,有的村莊在晚上進行選舉,有的村莊則要轉移到其他村莊進行選舉。平山縣十二區為游擊區,該區抓緊戰斗的空隙隨時進行村選工作,“前面打著仗,后面開著會,以戰斗的姿態完成村選任務”。在武裝保衛之下,邊區農村廣大民眾能夠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行使民主權利,增強了村民對民主選舉的信心。
通過村選,晉察冀邊區將農村治理權歸還到了農民手中,為群眾最大限度地爭取了民主,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推動了邊區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今天,抗戰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歷史的余音尚存,新時代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既要賡續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紅色基因,又要以守正創新之筆繪就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圖景,從而為鄉村振興注入生生不息的動能。
基金項目: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晉察冀邊區村選工作研究(1938-1945)”(項目編號:YJ2024S21)。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