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景理論與公共空間設計的內涵
“場景”一詞源自戲劇和電影,是指特定時間和空間中發生的特定任務或畫面,用于表達故事劇情和角色形象。不同于藝術作品中的場景,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中的場景指向生活,由特定空間和人的行為構成,是一種建立在活動的行為主體一人的情感體驗之上,并且具有氛圍感的空間或空間序列。
芝加哥學派的特里·克拉克系統地創立了城市研究的新范式——場景理論,意為更舒適、更具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下的消費實踐及其形成的社會空間,同時克拉克指出,分析場景最合適的單元是社區,因為這樣既可以避免過于宏觀,又可以體現比較大的區別。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在《場景紀元》一書中從場景的角度重新定義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他進一步認為,產品只能解決一個或一類問題,而場景可以持續不斷地解決問題。朱軍華強調以用戶為中心,通過細化場景分析用戶行為動機,引導用戶行為。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根據活動性質將戶外活動分成了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社會性活動。其中,必要性活動在各種條件下都會發生,自發性活動只有在適合的戶外條件下才會發生,社交性活動在公共空間中有賴于他人參與的各種活動。
二、住宅公共空間的場景需求
住宅公共空間指社區內的戶外空間,主要包括人口、園林、會所或泛會所、車庫、單元大堂或標準層、物業管理區域等。為了更好地提煉場景,需要把客戶的場景需求挖掘出來。為此,以華南區域中等收入客戶為研究對象。其中,既有購房階段的客戶,也有居住階段的客戶,前者體現購房時的主要需求,后者體現居住階段的主要痛點及訴求,這樣能使分析相對深入且全面。通過對100多組客戶的深訪(含購房客戶及人住客戶)及對1000多組客戶的定量分析(主要為入住客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客戶生活場景底層數據。
圍繞社區成員的角色構成一一兒童(學齡前與學齡后)、中青年(工作族、全職太太、企業老板)、老年人(不帶小孩、帶小孩),進一步在空間上進行落位,形成了5大場景類型與17大場景集(圖1)。
三、各大場景類型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
本文基于空間、行為的交叉分析,共形成228個具象公共空間場景片段,并進一步落位到相應的空間。
(一)歸家動線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
共3個場景集,57個場景片段,主要場景需求為:身份切換,即實現工作狀態和家庭狀態的切換,回家路上可以用來緩沖和放松;極致效率,在歸家動線上可以高效處理事務,節約時間,以更好實現家庭陪伴和放松;社區互動,以社區為載體探索更多的樂趣,實現自我需求滿足;尋覓消遣,提供不同的物理場景,增加獨處空間和時間,延長歸家旅程。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為:
人行進出場景:低調舒暢的歸家園路、極致效率、智能化出入門禁、可穿梭的歸家捷徑、可探索的趣味園路。
車行進出場景:采用智能化導視及門禁系統,在重點敏感區域選用高檔材料,注重天、地、墻的立體顏值打造,增加藝術裝飾。
電動車進出場景:確保便捷與安全舒適,可獨立進出小區,如果停車區域與人流密集的出人口及活動區域距離較遠,則停車區域距離單元門不應超過50米,且停車區域需要能夠遮風擋雨,便于快速充電。
(二)訪客接待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
共3個場景集,11個場景片段,主要場景需求為:便捷高效,即訪客過來能夠快速智能化進人,且能自動導航到相應位置;安全隱私,即閑雜人等不能尾隨進入,且門禁分類分檔,與訪客在公共空間會談時能保證隱私;溫馨愜意,即空間裝飾比較有主題和調性,符合中青年的需求。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為:
便捷來訪場景:實現分類管理與智能化、訪客出入管理、門禁呼叫,且便于訪客車輛停靠、外來車輛進出泊客,提供訪客導航服務。
會客交流場景:休閑的愜意空間,如設置會客品茗區,會客廳要保持恒溫,同時滿足戶外辦公、閱讀、享受下午茶等需求。
快遞收寄場景:智能化與隱私安全,如設置快遞柜,實現無接觸取快遞。
(三)運動健身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
共3個場景集,54個場景片段,主要場景需求為:
強身健體,即通過相應的運動來強身健體,打造健康的體魄;趣味社交,即通過智能化及相應的趣味性設置,實現運動社交化,再通過社交進一步強化運動的趣味性;安全共融,在運動過程中避免受傷,并且可以邊陪伴家人邊運動;學習上進,通過運動來達到體育考試所需要的成績。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為:
中青年健身場景:安全共融,如球類放在一起、散步道與跑道相接、泳池功能齊全。趣味社交,如健身房、智慧跑道等。人性化,如便于存放衣物、便于夜跑等。
老年健身場景:主要體現為安全性及共融性。安全性,如使用相應的設備時具有安全保障,扶手比較多,地墊比較柔軟。共融性,如便于邊運動邊照顧小孩,與小孩(尤其是學齡前兒童)的娛樂區靠近。
體育應試場景:分類分區,便于交流,如按照體育考試的需要分區,便于家長及教練指導與統計分數。
(四)休閑娛樂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
共5個場景集,59個場景片段,主要的場景需求為:分區設置,針對中青年、老年、寵物、兒童等進行分區,兒童可以進一步按照年齡來分區;安全且人性化,根據老年、兒童的特點設置安全設施,同時活動區域有直飲水、洗手臺等設備;親子共游,可以實現不同代際群體一起娛樂;益智社交,形成不同的主題,提供沉浸式體驗;IP與顏值,賞心悅目,引人藝術與文化活動,提升精神感知。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為:
中青年娛樂場景:分區設置,如花藝、烘焙、無人機、桌游、飛盤等。
老人娛樂場景:安全且人性化,符合人體工程學。健康,有利于老年人曬太陽、乘涼、養鳥、攝影。分區設置,如老年人棋牌室、戶外劇場。
寵物娛樂場景:寵物出行,寵物排便及拾便清理、遛寵安全。寵物娛樂,寵物樂園(娛樂、交流、飲水)、寵物訓練。人性化管理,寵物防疫證、絕育證管理,寵物寄養。
兒童娛樂場景:分主題打造IP,設置海洋、航天、沙漠等主題,提供沉浸式體驗。學習益智,兒童觀察自然,如養蠶、兒童探險。分區分年齡設置不同的娛樂內容。親子共游,形成老年人與兒童、中青年與兒童共同玩耍的空間。
賞心悅目場景:四季有花開,有當地特色果樹,每條林蔭道的花都是一個品種;能有文化、有藝術,體現精神內涵,可以提供植物療愈、冥想。
(五)后勤保障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
共3個場景集,47個場景片段,主要的場景需求為:便捷化,基本商業配套及丟垃圾等動線不遠;人性化,能提供一些相對人性化的設施與服務;安全維護,確保小區居民安全的設備及服務;公共健康,垃圾消殺及處理,醫療及康養服務。對應的空間打造需求為:
生活保障場景:便捷化,如有一定的社區商業及自動售貨系統,能夠不用走很遠丟垃圾。人性化,例如可以曬被子、便捷上廁所、實現殘疾人通行、丟完垃圾方便洗手。
日常服務場景:安全維護,如防止高空墜物、阻止陌生人隨意進出、防止兒童落水、雨天地面防滑、實現電子巡更、防止邊界人侵等。公共健康,如垃圾及時清運、完善消殺系統。人性化,如依托LED屏實現便民信息發布。
貼心服務場景:隨著科技的發展,突出體現智能化的醫療服務及社區康養保障。
四、住宅公共空間場景營造與呈現
(一)場景營造原則
第一,由虛向實,圍繞住宅的故事線,形成設計理念,最后落位場景。故事線是公共空間的靈魂,可以圍繞當地的文脈資源打造故事線,提煉場景的主題與IP內涵,增強宣傳效應與體驗感。同時,要營造氛圍感,吸引有同樣價值取向的居民投身社區建設。
第二,由大到小,根據園林空間與建筑空間的密切聯系,逐步形成公共空間組團甚至模塊。值得一提的是,空間與場景片段的對應關系不唯一,場景片段越多,表明客戶生活的頻率越高,場地利用越充分。比如,同樣的場景可以在二者之間進行串接,如在晚上或雨天,兒童游樂活動可以在建筑空間進行,白天或晴天時可以事接到園林空間,由此實現臨近空間的相互切換。
第三,由線到面,圍繞幾大動線來展開場景,如歸家動線、清潔動線、消防動線,最終實現各大場景的串接與共融。在分析和解決、處理用戶需求時,既要看到主要場景的重要性,善于抓住重點,又要看到次要場景的客觀影響,學會全面地看待用戶需求,實現抓主要場景、統籌次要場景的統一。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空間,融入多元化的場景,需要促進場景共融,同時體現精細化與人性化,提高場景的利用效率,讓有限的空間承載更多的場景。
(二)場景模塊化開發
為了實現場景模塊化開發,同時結合技術的進步進行升級迭代,需要形成場景卡片與場景,在場景落位的基礎上形成場景卡片集,并形成場景片段的共融。將客戶對于戶型的場景需求映射到產品元素,并對產品元素的實現進行成本判斷,有助于產品創新與優化設計(圖2)。
五、結語
在設計領域,場景是由某些欲望觸發情緒并產生交互的過程,場景研究的實質是運用場景這一要素去觸發和連接顧客的需求。其具有代人感和生命力,越是具體、詳細、真實的場景,客戶越容易被帶入其中。要創造各種場景體驗,如嗅覺、聽覺、味覺等感官體驗,同時融入故事,讓客戶體會到設計師的理念。
參考文獻:
[川]梅永發.城市公共建筑空間場景設計手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1.
[2]夏蜀.數字化時代的場景主義[J].文化縱橫,2019(5):88-97,143.
[3]吳聲.場景紀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4]朱軍華.場景化設計:場景驅動的產品設計與運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
[5]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6]曹時語.場景理論視角下城市高密度住區公共空間營造策略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23.
[7]王玉梅,胡偉峰,湯進,等.產品交互設計中場景理論研究[J]包裝工程,2017(6):76-80.
作者簡介:
景鵬飛,廣東白云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市場營銷、房地產客戶研究。